
即使檢查發現患有前列腺癌,有一部分病人也未必需要進行治療的,而可以「積極監控」(詳見上周文章)。
到底「積極監控」要有多積極?根據專家建議,每3個月要做一次PSA檢查,即驗血,看看PSA水平有沒有升高;以及每兩年做一次磁力共振或組織活檢,檢查前列腺的狀況。
長期反覆進行這些檢查,免不了對病人造成心理負擔。有數據顯示,大約50%的積極監控病人,最終會接受前列腺癌的治療,當中部分是因為病情需要,但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為抵受不了檢查的煩擾──尤其是反覆進行活檢──而選擇進行治療。
為了緩解這難題,英國有專家發表了一項名為Prostate Urine Risk(簡稱PUR)的檢查,由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或譯英格利亞大學)在2019年發表。
研究團隊採集了537名男士的尿液樣本,檢測167個基因的無細胞表達,發現其中35個不同基因的數學組合,可以組成一個PUR風險分數,分數高表示病人需要在短時間內治理其前列腺癌,分數低的病人則可以繼續觀察。
最重要的是,對比正常的臨床檢測,PUR還要早5年預測得到前列腺癌的進展;而且,能在初次診斷患前列腺癌時,更準確地識別出5年內毋須治療的前列腺癌病人──他們在5年內需要接受治療的比率只是現時的八分之一。
該研究發現了男士尿液中的生物標記,對前列腺癌的發展有預示作用,其中PUR-4與高侵略性前列腺癌有正相關。
不過,目前PUR檢查尚未正式推出,還要等待第三期臨床研究數據公布,以及經過相關當局批核,才可正式使用。
(驗尿檢測前列腺癌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