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y We Walk:看我今天怎樣行
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The Way We Talk),講述聽障人士融入社會的困境。戲中女主角在童年時植入了人工耳蝸,讓她可學習口語,努力去過「正常人」生活;但男主角自小堅持使用手語,卻在追夢的路上遇到不公平待遇。
談起手語,原來醫患之間,會以另一種身體語言來溝通,筆者稱之為「步語」:醫生從觀察病人的異常步態(Gait),來評估他們的病因。當病人走進診症室,然後坐下來的短短數秒,醫生已察看他們的步態。正如中醫有「望聞問切」,西醫骨科也有「Look, Feel, Move」的斷症三部曲。當中有三種「步語」,在骨科病人中最為常見,只要大家細心留意,也不難在日常的路上遇見。
止痛步態(Antalgic Gait)
止痛步態是最常見的異常步態,顧名思義,患者為減輕下肢疼痛所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患者在走路時,會縮短患肢的支撐時間,以減輕承重所產生的痛楚。患者會快速將體重轉移到健側下肢,導致雙腿的步態不對稱,造成患側步幅明顯縮短。止痛步態常見於下肢關節炎(如退化性膝關節炎,或痛風發作),以及因創傷所引致的骨折或肌肉拉傷等情況。只要治療患肢的痛楚成因,止痛步態的防禦機制就可自動解除。
特倫德倫伯格步態(Trendelenburg Gait)
所謂「特倫德倫伯格」步態,乃由於髖關節外展肌群無力,而引致的異常步態。當患者走路時輪到用患側支撐,由於髖關節不穩定,骨盆會向健側下垂。為了補償這種不穩定狀態,患者身體會側向患側,試圖減輕髖關節所承受的力矩負荷,因此走路時身體會搖擺。這種步態常見於兒童的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長者的退化性髖關節炎,和中年的股骨頭骨枯。有趣的是,假如病人需以枴杖助行,醫生和治療師會指示用健側的手來撐枴杖,或許令他們感到困惑。原來,當患側承重時,患者通過按壓健側的拐杖,可減輕患側髖關節的壓力,使骨盆變得穩定。因此,假如是左腳痛,便須用右手來撐拐杖。
跨閾步態(Steppage Gait)
跨閾步態是由於垂足(Foot drop),即是足部無力向上背屈,所引致的異常步態,成因通常與小腿內的腓神經損傷,腰椎坐骨神經受壓,或是糖尿病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有關。患者在行走時,為免垂足的足尖拖着地面行,會額外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來提起垂足,然後再以足尖着地。這種步態步幅較大,且足部落地時或伴隨着踏步聲響。由於神經自我修復需時長達數月,即使病源得以治療(例如是接受腰椎間盤切除術),垂足患者仍須暫時佩戴足部矯形器來糾正跨閾步態。
這三種「步語」既是身體提醒患者,骨骼或神經系統出現毛病,也分別代表在人生路上,令人卻步的痛苦期,搖擺不定的內心,並看似無法跨越的難關。但只要一路堅持走下去,你會發現昨天的你怎樣過,今天的你依舊有路行。「As you start to walk on the way, the way appears.」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