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uTV劇集《哪一天我們會紅》大結局,見到唔少網民話有失落感,港劇幾耐冇帶俾人這種感覺?ViuTV近半年好似食咗藥咁,綜藝同劇集都接連有好作品。《足球女將》、《堅返鄉下》、《三命》到《麻甩媽咪》,再到《哪一天我們會紅》有超高討論度,睇到台前幕後嘅努力。最近有廣告界朋友都話願意加大銀碼落ViuTV,而同時又覺得大台嘅《愛.回家》都多觀眾,值得落廣告。
兩個台內容同模式南轅北轍,但可以共生。一個好睇好笑之餘,亦有思考、有靈魂,所以有正面回響,廣告商亦願俾錢;另外一個,可能有啲觀眾邊睇邊鬧,但又會好上癮,一樣有鐵票。各有各做,觀眾同客戶有更多選擇,絕對係好事。
情況就如social media,《哪一天我們會紅》裡面凌文龍講得好,好多短片會令到觀眾冇耐性,諗嘢又會簡單,但好似速食一樣明知冇益都食。我覺得冇問題,因為係人性,重點係唔好過量。
戲中所講呢個世界就係流量為王,我有保留,當然流量做到極致,就算冇咩深度質素,一樣賺到錢;相反有質素,都一樣有捧場客,亦會賺到錢。每條路都有好有壞,只要有空間就會有出路。但如果是但一方嘅存在大到令其他人完全冇生存空間,例如有一日網上短片係唯一能夠生存嘅模式,令到全世界只要短暫多巴胺,而失去咗欣賞好嘢嘅能力或者耐性,後果就不堪設想。當然你可以話係觀眾嘅選擇而造成,但到時好似外賣平台咁,某方大到扼殺其他人嘅空間,結果就係內容創作者就好似班車手一樣,開始俾人減人工,而市民就算外賣遲來又倒瀉晒,我諗投訴都冇用。
所以唔係要盲撐一方,而係要平衡,就好似飲食要均衡,樣樣嘢都睇下,冇人叫你一定淨係要幫襯小店,但一星期咁多餐,可唔可以分開下叫,食下唔同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