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相
娛樂圈認真市道艱難,廣告收入大減,唱片公司縮水,劇組不敢隨便開機,令本身收入不穩定的藝人更加雪上加霜。想維持曝光,負擔到生活水平,只可以劍走偏鋒,當中袁嘉敏(Candy)的選擇就值得討論。
曾是香港小姐「最上鏡小姐」的袁嘉敏,住過半山豪宅,又高調宣布過移英,現在又話回流香港住納米樓,其實這條軌跡本身已經貼近香港娛樂圈的現實:變幻才是永恆,今日唔知聽日事。袁嘉敏最新一步,再不是周圍遊埠歎世界,而是宣布進軍Patreon平台,專注創作獨家內容,包括個人私密照片、影片,索價每月785蚊港紙,現時已經上載了一批性感相,似乎有能力吸引到不少粉絲課金解鎖。
真心搵到食?國際上早有例子證明,「賣相」可以殺出一條血路,就好似迪士尼《舞動青春》系列女主角Bella Thorne就曾經靠OnlyFans以一星期時間賺兩百萬美金。雖然這個遊戲不是個個玩得掂,官方統計講過,創作者平均月入不足200蚊美金,頂層1%人壟斷了成個平台三分之一收入,換句話講,絕大部分人是陪跑。
其實袁嘉敏「賣相」相當有優勢,一來是她不需要再用時間去累積名氣,二來大家都知道那些作品大概是怎樣的一回事,這樣就足以令部分人願意掏腰包。對比起素人,袁嘉敏是起步點好高,但她的代價亦好明顯,就是作為一個藝人踏入「賣相」世界,就等於願意被人標籤為「性感付費創作者」,想「從良」拍劇、拍綜藝,難度大增。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面向說明袁嘉敏正在飲鴆止渴。有研究就話,這類「賣相」只是開頭誇啦啦,七、八成人只會維持3個月訂閱,半年後仲留低的,亦只是最初訂閱人數的四成左右。除非創作者可以不斷加大尺度,否則新鮮感好快消耗殆盡。屆時,袁嘉敏就會發現,真正賣清光的不是相,而是自己的退路。
雖然如此,亦不排除有其他本地藝人跟風加入,有快錢搵喎,總有人不會抗拒。試想想,如果愈來愈多三四線女星,都開始在付費平台「賣相」,娛樂圈會變成點?觀眾會開始覺得藝人和「創作者」的界線模糊。到時,仲有幾多品牌會放心合作?又有幾多劇組覺得她們老少咸宜適合拍劇?
娛樂圈市道艱難,人人都要搵出路,這點無可厚非。可是藝人最重要的資產始終是形象,將「賣相」當作救生艇,最後只會沉落去。我不會假扮清高講大話,自稱從來不睇性感照片,性感市場永遠有需求,但娛樂圈如果集體沉迷於此,最後沉落去的不止是一個袁嘉敏,而是成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