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號風球下的選委補選
昨日(9月7日),2025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在三號風球下、八號風球來臨前,順利完成。新民黨候選人、沙田區議員廖子聰博士在「新界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界別分組成功當選,加上早前已於「基層社團」界別分組自動當選的新民黨荃灣區議員張文嘉博士,我們派出的兩名候選人均成功當選,我謹在此向兩位新任選委道賀。
選舉委員會肩負提名和選出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神聖任務,責任重大,意義非凡,因此也是各大政黨組織的必爭之地。從爭取提名、報名參選到宣傳、拉票、爭取支持,每位候選人及團隊都卯足勁,嚴謹對待選舉的態度,值得社會點讚。昨天投票日早上,新民黨團隊冒著三號風球的橫風橫雨,分工到各個票站為候選人打氣,作最後衝刺,縱使風雨濕身,我們目標一致,畫面還頗熱血。
相對於立法會選舉或區議會選舉,今次選委會補選只有六個需要競逐的界別分組,選舉規模不大,對於特區政府來說,正好作為年底立法會選舉的試練,由票站配置、投票流程、人員安排,到晚上在會展點票、公布結果,流程順利,且能趕及在八號風球前完成,免卻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過程中亦沒出現電腦系統停頓、點票機失靈等甩轆情況,整體來說屬及格。
若道美中不足,我認為可以改善候選人的編號安排。若是地區直選,選民根據住址到所屬選區的票站投票,基本上不會投錯票給其他選區的候選人。今次補選則是根據界別分組投票,但是票站不是根據界別而設,而是六個界別的選民根據住址「打散」到全港五個票站投票,即是同一個票站會有六個「1 號候選人」、「2 號候選人」(如此類推),對選民而言難免混淆。建議日後加入界別代號作識別,例如「新界三會」是「NT 1 號候選人」、「NT 2 號候選人」,讓選民更易分辨。記得過去超級區議會候選人的選舉編號是「801」、「802」,亦是相同道理。
第二點是票站選址及交通的便利性。投票日早上我前往惠荃體育館票站,有選民向我反映,進出票站需要上落斜坡,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感到困擾。我認為票站的選址應以「方便可達」為大原則,應優先選用交通配套充裕,出入方便的場地,以便利更多選民前往投票。若票站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要上落斜坡、要走長樓梯,必然會窒礙選民的投票意欲。考慮到年底立法會選舉的選民年齡層分佈,選擇出入便利的票站便更加重要。若票站客觀條件受限,便需提供便利配套,例如接駁車、暫時設置無障礙裝置,或調整場地動線等。
立法會選舉的規模、所涉界別及選民人數,都比今次補選龐大得多,要面對的挑戰亦複雜得多,期望特區政府汲取今次補選的經驗,加快步伐,超前部署,確保立法會順利有序地舉行。

三號風球下的選委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