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心工程是北都成敗關鍵
特首李家超上星期宣讀《施政報告》,亮點是以專屬法行等特殊措施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項目預計可以容納250萬人口,等如目前三分一香港人口,與個別基建工程或者是派糖措施比較,是名副其實的大動作。
大動作要大力度才能完成,特首在出席TVB節目《講清講楚》時,不止一次提到瓶頸這個名詞,力言要突破在資金、人才各方面限制,加速推動這個令香港「升呢」的大計。
要推動大型的都會發展區,涉及的資金龐大,特首坦言必須要吸納國際資金、內地資金和本地資金,《施政報告》提出了按實際面積計價等新方式吸引投資落戶。在節目中他詳細描繪都會區的願意,直接令市民大眾不單從抽象的理念了解這個劃時代的規劃,更能真實和貼地想象未來的一番景象。
推動大型發展,打造和凝聚信心是重中之中。港英年代要發展新市鎮,用的人力物力在當時是天文數字;透過官員講解和媒體宣傳,市民大眾對未來的新區充滿憧憬,相信生活會隨發展改善,明天會更好,為藍圖的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專屬法例的概念提出後,外界有特區中的持區的想法出現。跟著要做的是籌集足夠資源,令構想變成現實,當中需要有創意的融資方法,前提是要鞏固公眾和外界信心。任何事業的發展,信心是首要的基礎,正如人工智能需要大量高階芯片建立龐大算力,當中涉及天文數字的資金,但當市場相信人工智能是產業未來兵家必爭,巨企依然爭相燒錢,甚至不諱言甘冒泡沫和重複投入的風險,都不想錯過機遇。
現屆政府迎難而上,經3年努力,為北都做好了鋪墊,新推出的《施政報告》提出新的發展方式,已成功令社會聚焦這個「升呢」大計。如何繼續說好故事,做妥信心工程,令公眾和國際認同新區會有美好的前景,將是大計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