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個精明守法的網購者
早前,一名少年涉嫌從網上購入三個煙霧彈,在處理過程中導致火警,隨後被警方以涉嫌管有爆炸品罪名拘捕。近年網購風氣盛行,不少在香港禁止進口或受管制的物品也能在網上平台買到。其實香港海關網站已清楚列明各類受進口管制物品,包括危險藥物、受管制化學品及中藥、未經加工的鑽石及冷藏肉類等,並附有詳細的管制細則和有關法例,方便市民查閱。
在網購交易時,平台作為出口商需遵守當地的出口法規,而市民作為購入方則被視為貨物的進口者。因此,任何市民透過網上平台購入受管制物品,均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舉例,根據《火器及彈藥條例》,任何人管有或進口彈藥,最高可判第六級罰款(10萬元)及監禁14年。年過10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如購入受管制物品,同樣也會受到刑責。若干犯嚴重行為,法庭有權對14歲以上的兒童施予監禁的刑罰。
至於一般商品的網購,近年消費者的投訴數字也有上升趨勢。投訴內容多涉及未有如期供貨、貨不對辦及欠缺完善投訴渠道。由於多數電商設於香港以外地方,處理投訴及退款時有一定難度。在2019年,粵港澳三地消委會就投訴事宜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轉介平台」,若網購平台商戶在內地或澳門營業,香港消費者可透過香港消委會,將投訴轉至平台處理。過去五年,該平台已處理五百多宗投訴。隨著機制日益成熟並廣泛推行,未來處理的投訴數量可能進一步增加。
2025年7月22日,粵港澳三地消委會亦聯合發布五項消費提示,主要針對港澳居民跨境網購內地「內銷商品」時遇到的消費糾紛。提示內容包括:謹慎核對商品標準差異、留意複雜的運輸環節並查驗商品狀況、提前協商退換貨條款與費用、了解海關監管與禁止入境物品,以及遭遇糾紛時妥善保存憑據並向平台或消委會投訴維權。
買家若想買得安心,在網購時除參考其他用家的評價外,亦可考慮「幫襯」信譽良好的電商,確保商家提供清晰的聯絡方法、合理的退款安排及投訴機制。
除了保護消費者的法律,不少地方已就網購訂立專門法律,包括要求商家加強售前產品資料的透明度、完善售後服務等。長遠而言,香港可考慮訂立法例規管網上銷售,例如設立冷靜期、退款安排及特別調解機制。若消費者能獲得更周全的保障,一定有助電商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