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競爭還是公平毀滅?
當網約車平台挾資本巨浪湧入香江,街頭巷尾皆傳頌其便捷。然翻開香港的士業議會的陳情書,字裏行間卻是一記警鐘:若規管失當,所謂「公平競爭」將成為摧毀百年交通生態的巨錘。
的士業界的核心訴求絕非抗拒變革,而是呼喚規則公平。網約車牌照若如草案所擬免費或廉價發放,無異於縱容資本巨鱷以零成本優勢碾壓傳統行業。牌照具經濟價值,應效法的士制度以公開競投發放。
自由定價更是懸頂之劍。若容網約車以補貼戰肆意削價,的士客源必如沙漏流失。的士收費水平高於巴士五至七倍,本是政府引導市民選用集體運輸的智慧槓桿。一旦網約車收費遠低於此門檻,整個公交生態的精密平衡便有傾覆之危。資本補貼的「低價」狂歡之後,徒留一地狼藉與癱瘓的街道。
運輸署數據顯示,的士高峰運力可達每日130萬人次,而今實際僅服務69萬,加上網約車乘客19萬人次,運力閒置近三成。當此之際若再盲目增發網約車牌照,豈非火上澆油?更甚者,私家車數量十年間已激增十萬輛,若放任網約車無序膨脹,政府斥巨資推行的三隧分流、電子道路收費等紓緩擠塞之策,皆成徒勞空轉。
網約車確有填補深夜與高峰缺口的輔助價值,但定位必須明確。允許其24小時無限制營運,實則是以「補充」之名行「替代」之實。真正的平衡之道,在於嚴格限制其服務時段,使其名副其實成為公共交通的「配角」而非「主角」。
香港公共交通體系如精密鐘表,齒輪交錯,牽一髮發而動全身。政府若只為迎合少數「科技時尚」的呼聲而輕啟閘門,犧牲的將是多數依賴高效路面的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