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中,「樂居長安」展廳。
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於大唐時期全面開拓,來自中亞、中東不同地方的商旅、使節、僧侶等西域人士,騎著駱駝穿越新疆的沙漠和綠洲,經過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武威、張掖四郡,絡繹不絕來到唐代的都城長安以及東都洛陽。
長安規模宏大,城市格局規整有序,可謂獨樹一幟。埋藏於今天陝西西安市下的唐長安城遺址,坐北朝南,面積達87.5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的中軸線是廣寬的朱雀大街,由城南的明德門,經朱雀門通往太極宮南面的承天門;朱雀大街東西兩邊無論街道和建築設置,都是均齊對稱。城內工整分布110個里坊,排列井然有序。於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中,進入展廳前的長安城平面圖,正好讓參觀者對大唐都城布局有所了解。
展廳入口展示巨幅長安城平面圖,讓參觀者對唐都城布局有所了解。
長安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工作,揭示長安城宏大的城址與里坊街道格局、氣勢恢宏的宮殿遺址、東西二市的貿易中心、圜丘(天壇)等禮制建築;以及青龍寺、西明寺等著名佛教寺院。同時出土金銀器、玻璃器、墓誌碑刻等珍貴文物,充份反映昔日長安的繁榮昌盛、海納百川的國際都市風貌。
與長安城互相輝映的,是位於河南省的洛陽城。隋唐洛陽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先後作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累計沿用達530年。作為大運河的中心和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洛陽的歷史地位舉足輕重。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經幾代考古學者的努力,深埋在地下的苑城、水系、墓葬和珍貴文物等,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唐風萬里」展覽中便有多件洛陽的重要文物,例如佛坐像、三彩龍首杯、白釉淨瓶、黑釉鉢、海獸葡萄紋鏡等,訴說唐代都城的豐富文化底蘊。

呈龍首狀,上飾鱗紋的三彩龍首杯,於河南洛陽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這尊洛陽龍門石窟圓雕佛坐像,體態豐滿端莊,面龐飽滿圓潤,雕刻手法寫實、工藝細膩。(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絲綢之路既是貿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之路。自長安西行,經甘肅的河西走廊,穿越新疆,翻過䓤嶺,便進入中亞粟特地區的城邦國家。粟特人不僅有獨立的王統,更是主導絲綢之路獨具特色的商業民族。在「唐風萬里」展覽中,可看到大量與粟特人有關的文物,包括甘肅穆泰墓和葉家堡墓出土的唐俑。其中,穆泰墓的「袒胸胡人俑」,雙目圓睜、鼻樑高挺、波浪長鬍子,穿著窄腿長褲和長筒翹頭黑靴,以誇張手法呈現出胡人獨有的特徵;至於「彩繪滑稽戲俑」和「參軍戲俑」兩尊戲俑面部表情生動而有趣,眉骨高突、鼻孔寬闊、下唇前凸,生動顯出胡人表演者的表情和姿態。此外,新疆、甘肅、青海多處遺址出土的絲綢、簡牘文書、印章、漆器等文物,也反映唐代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以及中華文明在西域的傳播。

甘肅慶城穆泰墓出土的「袒胸胡人俑」,以誇張手法呈現出胡人獨有的特徵。(慶城縣博物館藏)

這件「紅地聯珠對羊紋錦」織錦圖案甚具西域特色。(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藏)
配合「唐風萬里」展覽,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邀請多位重量級學者專家,在10月份主持講座,包括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李美賢介紹中國絲綢歷史、絲綢的種類、結構和織法,以及從絲綢紋樣折射的東西文化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龔國強博士介紹長安城的重要考古發現;洛陽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屈昆杰分享70多年來圍繞洛陽城的考古工作;甘肅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王勇以甘肅穆泰墓、葉家堡墓出土的唐俑為例,闡述唐代陶俑盛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于志勇會從絲路文物,印證漢唐邊疆地區的管理,以及中華文明在西域的廣泛傳播。部份講者在講座以外,還會在「唐風萬里」展廳內主持導賞,大家萬勿錯過!詳情請參考古蹟辦網頁。
另外,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古蹟辦特別為參觀「唐風萬里」展覽的學校、慈善團體及非牟利團體,提供免費交通及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導賞服務,歡迎申請。詳情請參考古蹟辦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