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建愛國主義教育 天人物我多維反思
今日是國慶76周年,舉國歡騰,但觀察香港街頭,節日氣氛始終不及內地濃厚。這種差異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積累的結果。香港經歷了超過百年的英國管治,英治政府長期推行去中國化政策,三代人在教育與社會文化中缺乏對中國人身份的系統培養。回歸後,特區政府雖推出零散的愛國主義教育措施,但缺乏完整的理論框架,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民眾的身份認同。
英國管治時期,對中國文化的壓制與邊緣化是系統性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批國學大師如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南來香港,創辦新亞書院,致力傳承中華文化。然而,殖民政府對其並不重視,新亞書院最終被併入中文大學,推廣中國文化的特色逐漸淡化。七十年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更被港英政府打壓,進一步削弱了香港人的國家意識。這種歷史背景導致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出現斷層,家庭內部對中國人身份的傳承功能亦不暢通。
近年,特區政府通過立法會、教育局課程指引及民政事務局的社區活動,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增加內地交流團、舉辦中國歷史展覽、在課程中加入國家發展內容等。這些措施方向正確,但多是點陣式的推動,側重具體執行,缺乏理論支撐。愛國主義教育若只停留在活動層面,而未能從價值觀上建立深層連結,效果恐怕有限。
要系統地重建中國人身份認同,或可借鑑孫效智教授提出的「天人物我」四維框架。「天」指個人與中國文化的深層連結,包括哲學思想、精神價值等。中國文化底蘊深厚,從儒家仁愛到道家自然,這些思想如何影響當代人的生活,值得深入探討。「人」是重建香港人與內地同胞的連結。大多數香港人的祖籍來自廣東、福建等地,但回鄉證取消籍貫列印後,年輕一代與家鄉的聯繫日益薄弱。政府可通過大數據重建家族譜系,幫助港人尋根問祖,重新搭建與家鄉的情感橋樑。「物」指人與事物的關係,包括親身體驗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成就,以及透過古蹟與文物認識中國歷史。「我」則要求個人將中國文化內化為價值觀,並自豪地分享這一身份,從而完成身份認同的昇華。
近日再有兩艘戰艦訪港,此前軍營開放與遼寧號航空母艦來港,均引發熱烈反響。這類活動能振奮人心,但僅觸及「天人物我」中的部分維度。愛國主義教育須更深入的引導,例如抗戰勝利80周年時,北京舉行軍事演習,香港中小學要求學生觀看直播,但是否有足夠的教材與討論,讓學生理解中國軍事發展的意義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總結而言,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須從零散走向系統,從活動提升至理論與價值觀的層次。通過「天人物我」的多維反思,才能逐步建立堅實而持久的中國人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