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號風球下的一點感想
樺加沙帶來了一個近11小時的十號風球,暴風雨下深夜的高速公路,除了的士幾乎就看不見其他車輛。大概就在此時,才想起被我們百般嫌棄的的士,是在極端天氣下維繫這個城市的唯一公共交通工具。
近年網約車迅速發展,為市民提供多元出行選擇,但也對傳統的士行業帶來巨大衝擊。例如在車輛車齡方面,現行政策存在明顯雙重標準。的士車隊車輛開始服務時車齡不得超過3年,旨在提升服務質素;而網約車最初獲准以不超過7年的車輛營運,近期更擬放寬至12年。這種差異導致兩者營運成本懸殊:的士司機每月供車支出高達一萬五千元,而網約車司機購買7年二手車成本低廉,日均車輛成本僅約五十元,相差近十倍。這種不公平競爭將促使更多司機轉投網約車,的士行業恐面臨司機流失、服務萎縮的困境,與政府「以的士為主導」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車資規管不均是另一關鍵問題。的士必須嚴格遵守法定車資,不得隨意調價。而網約車表面上也有標準車資,但卻可以通過各種會員優惠、促銷等提供補貼;乘客實際上付的費用遠低於的士。短期雖看似有利乘客,但長期將導致服務質素下降、司機收入不穩,甚至出現市場壟斷。
政府有責任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並確保公共運輸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建議當局統一網約車與的士的車齡標準,並將網約車車資納入法定規管範圍,設定不低於的士的收費下限,防止無序價格戰。同時,應加強對網約車司機資格、車輛安全與服務質素的監管,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的士與網約車並行發展,給乘客更加多元化的選擇,才是我們期待的。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