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消強積金對沖 經濟寒冬苦添霜
香港從本月起,正式實施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的新法例,僱主須全額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不能再以強積金中的僱主供款部分抵銷相關開支。這項政策原意為保障僱員退休權益,但在當前香港經濟深陷內外夾擊的困境下推行,時機之尷尬猶如雪上加霜,恐將觸發企業結業潮與財政赤字惡化的雙重危機。
香港經濟正經歷轉型陣痛。根據政府統計,2024年本地生產總值(GDP)雖錄得2.5%增長,但在關稅戰後,有不少評估機構已下調經濟增長預期。而且私人消費開支持續疲弱,反映市民對前景信心不足。更嚴峻的是,樓市低迷導致政府賣地收入斷崖式下跌,2024年首10個月實際賣地收入僅37億港元,僅達預算的一成,財政儲備更萎縮至5,709億港元,公共財政面臨九七回歸以來最嚴峻挑戰。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示中資企業債務風險可能拖累金融穩定。在此背景下,此刻取消強積金對沖直接加重企業成本負擔,無異於向搖搖欲墜的中小企業再推一把。
企業倒閉潮已非危言聳聽。44年歷史的連鎖茶餐廳「燉奶佬」全線結業,正是餐飲業寒冬的縮影。該品牌全盛時期擁有24間分店,卻在勞工成本攀升、北上消費潮及營運成本高企下,最終不敵市場壓力,美孚最後分店亦快將落幕。類似案例不勝枚舉,2025年首季至少30間老店及連鎖品牌結束營業,破產清盤案件更持續攀升。取消對沖機制實施後,僱主為避免長期服務金累積,恐加速「結業後重組」模式,透過結束舊公司、另立新實體以規避年資成本,此舉不僅削弱僱員就業穩定,更可能衍生大量勞資糾紛,形成惡性循環。
政府也考慮到緩解政策衝擊,預留330億港元補助僱主,分擔未來25年的部分遣散費開支。然而,此舉被質疑為「政治止痛劑」,實際效益有限。首先,330億分攤至25年,年均僅13.2億,相較2025年首季已逾30間企業結業的規模,根本難以覆蓋潛在賠償須求。其次,中小企業面臨的短期現金流壓力未獲解決,例如餐飲業者須同時應對租金、食材成本上漲及消費力下降,補助金如同遠水難救近火。
更令人憂慮的是,香港財政結構已岌岌可危。今年財赤高企,財政儲備相當於僅10個月的政府開支,並計劃發行萬億債券以借錢渡日。政府雖強調「節流」,但公務員薪酬、社會福利及基建支出佔總開支近八成,削減空間極其有限。330億補助看似龐大,實則可能成為財政赤字陷阱的導火線——若經濟持續低迷,企業倒閉導致稅收減少,而補助支出又需長期承擔,庫房收支失衡將進一步惡化。
取消強積金對沖的爭議,本質是勞資利益與社會成本的拉扯。僱員退休保障固然重要,但若政策推行忽視經濟現實,恐適得其反。勞工保障的教訓在於,過度偏重勞工福利,勞工成本將會逐步增加到僱主難以承受,最終只有遷移勞工密集的生產工序,可能加劇結構脆弱性。今天美國政府想盡方法重新振興工業,但其實根本勞工成本過高的問題,從來沒有正視。
任何社會政策皆須扎根於經濟土壤。取消強積金對沖的爭議,暴露香港在人口老化、產業轉型與財政可持續性之間的深層矛盾。當務之急,並非以道德綁架指摘企業「缺乏社會責任」,而是務實地為經濟復甦創造空間。唯有穩住企業生存與就業市場,勞資權益的平衡改革方能真正落地生根。否則,強推理想主義政策,只會讓香港在結構性危機中愈陷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