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語所廣州舊址
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首次發掘,是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掘是由中國聘請的地質學家安特生主持。真正由中國人主持的首次考古發掘是1928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由剛剛成立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董作賓和郭寶鈞主持,發現了800多片甲骨和古器物。1928年底的殷墟第二次發掘,由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的李濟主持,這次發掘使中國考古走上科學化的田野考古之路。
史語所全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國立學術機構之一。除了考古學,史料學、漢語、文籍考訂、民間文藝、漢字、敦煌材料研究、人類學及民物學也是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代人文學脈由此發軔。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陳寅恪、陳垣、趙元任、容肇祖、商承祚、羅庸、董作賓、李濟等,眾多在近現代學術史上「開宗立派」的人物,都是從廣州東山柏園這棟不甚起眼的小樓裏走出來的。
1928年3月成立的史語所,最早在廣州中山大學辦公;作為所長傅斯年委託容肇祖找到柏園,一天後就搬過去了。一年後史語所就搬遷到北平去了。
柏園是一座中西結合風格的住宅,清水紅磚外牆,西式欄杆,伊斯蘭特色拱劵門廊。現在見到的建築外貌和內部裝飾是2022年修繕的,保存了近百年前的舊貌。一樓是圖書室,以兒童圖書和文化史地類書籍為主。二樓是陳列館,詳述史語所初期成立的經過,群星璀璨的大師。考古發掘以外,史語所主持的雲南川康民族調查;趙元任的語言學研究,包括廣東方言、西南邊疆民族的語言等。
還有最震人心扉的傅斯年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