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徵費宜清晰告終 勞民傷財引贖罪效應
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在上月底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明確表示「本屆政府將維持暫緩實施垃圾收費」,這個決定在《施政報告》發表後才公布,顯然有意與這項爭議政策保持距離。然而,這種「暫緩」而非「終止」的表述,未能徹底消除市民和業界的疑慮。局長其後受訪時亦未斬釘截鐵表明棄置計劃,令社會繼續承受政策不明朗帶來的困擾。這種曖昧態度,既無法解決垃圾徵費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更忽略了政策可能引發的「贖罪效應」——如同學術研究所指,當人們為環保支付額外費用後,可能在心態上放縱其他不環保行為,反而抵銷政策原意。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早前在報章撰文,從公共行政角度剖析垃圾徵費困境,可謂一針見血。他指出政策的成敗關鍵在於執行細節,絕非單靠制定關鍵績效指標就能「遇神殺神,見佛殺佛」。這番反思值得深思:一項缺乏社會共識、配套不足的政策,縱有良好初衷,在複雜的現實環境中也難逃失敗命運。垃圾徵費討論多年,卻始終未能解決最基本的操作問題,反映政府過度迷信制度設計,忽視了政策落地需要的社會條件。
回顧立法會諮詢期間的公聽會和意見書,各界早已提出大量實際問題。在大型屋苑如何逐戶徵收?若將費用納入管理費,是否會產生抵銷效應,讓居民認為「付費即可心安理得」?清潔公司和物業管理業界多次警告,執行垃圾徵費將大幅增加營運成本和人力負擔。就連政府在公共屋邨試行的廚餘回收計劃,也已暴露諸多衛生和管理難題。這些現實障礙並非技術層面可以輕易克服,而是涉及根本性的社會接受度。
香港居住環境之狹窄,更讓垃圾分類困難重重。根據最新統計,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約170平方呎,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敬陪末座。部分新型屋苑甚至不設獨立廚房,住戶連基本的廚餘分類空間都欠缺。這種獨特的居住條件,與成功推行垃圾徵費的地區相比,存在根本差異。強行推行統一徵費,不僅不切實際,更會對基層市民構成不合理的負擔。
從行為經濟學角度觀察,強制徵費產生的心理效應更值得警惕。《市場研究雜誌》等多份國際期刊研究均指出,類似政策容易引發「贖罪效應」:當消費者為汽水繳稅後,反而更放心購買其他不健康食品;選擇健康食物後,也會增加購買垃圾食物的機率。這種心理補償機制,在垃圾處理領域同樣存在——市民若認為已為丟棄垃圾付費,可能減少回收意願,甚至增加整體垃圾量。《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的實證研究就發現,購買健康食品的消費者,同時也會購買不少不健康食品,說明人類行為本就存在複雜的補償心理。
垃圾徵費雖非本屆政府原創,但能夠實事求是地暫緩推行,已展現務實態度。然而,「暫緩」二字仍像懸在頭上的利劍,令物管業不敢投資長遠方案,市民無所適從。與其讓社會繼續耗費資源討論一個先天不足的政策,不如明確宣告終止,讓各界安心將精力投注於更有效的減廢措施。香港需要的是符合現實條件的環保政策,而非理想主義的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