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鐵將軍澳線上星期因電力供應受阻停駛逾5小時。(資料圖片)
港鐵又出事,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相信又再需要就事故開會討論。近十年港鐵(066)事故原因層出不窮,市民無需深究是訊號故障還是電力供應受影響又或是車門飛脱,反正就是服務癱瘓,令市民生活受阻!事到如今,罰款也好,對受影響市民補償也罷,事情重覆發生,相信網民好快會唱Dear Jane首「究竟發生過甚麼事」增送近十年嘅港鐵。正如本人一直強調投資需要時刻檢討,我們是否需要檢討一下依靠單一交通工具去維持香港運作,是否強港鐵所難?
回顧過去港鐵每一次事故,特區政府只能通過加強監管或加強罰則去「要求」港鐵整改,但結果呢?一直強差市民期望。我們是否需要從整個「體制」去檢視,協助港鐵提供更好,更力所能及的服務?畢竟作為一個右翼市場擁穫者,出事後層層疊加的規則,僵化老舊的家長式監管在現今世代是否最好的應對之策?我們是否應把握機會,提高電車、小巴、巴士或的士等其他交通服務來疏導港鐵的高負荷?
從地鐵站沿線發展開啟的「鐵路盤」盛世,有意無意之間大大提高了港鐵載客量和系統要求。我相信港鐵一定有大量投資於訊息系統擴容改造,但在港人對「鐵路盤」的趨之若鶩,乘客增加速度絕對大大超越訊息系統提升的速度,否則大大小小的事故不會在近年不斷湧現。現時港鐵平均每日接載的乘客量超過5百萬人次,港鐵在公共交通的市場佔率接近五成,香港倚賴港鐵出行的程度已進入一個非常不健康的水平。我知道一定有好多人會話香港公共交通水平比其他城市要好得多,但在城市密度如此高的香港,居住環境算不上寬敞,市民對交通準時有世界級的期望無可厚非,每天多睡15分鐘絕對是合理訴求。
我認為解決方法只有通過公共交通多元化,特區政府應積極協助其他路面交通工具擴容以及渡海小輪提升服務,以疏導交通同時讓港鐵有數年的緩衝期提高服務配套及訊號系統等等。否則受害的除咗市民亦有勉為其難頂硬上的港鐵,我相信每一個服務承辦商亦不希望被人投訴怨恨,但現時過分依賴港鐵服務的公共交通系統則絕對是強港鐵所難。特區政府必須全盤檢視公共交通政策把握現時資產大折讓的機遇,善用巴士小巴的士電車,其他路面交通工具甚至乎渡海小輪,增加市民交通選擇,同時亦可以透過不同公共交通工具協助旅遊產業發展,開發更多地鐵替代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