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5-14 04:31:58
日報

宜推動牙科券 應對人口老化

分享:
宜推動牙科券 應對人口老化

宜推動牙科券 應對人口老化

衛生署昨日宣布,從下月1日起增加「牙科街症」服務名額,整體派籌名額將提高近三成。署方同時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於全港18區提供近80個牙科服務地點,並在本月26日同時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為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資助牙科服務,包括拔牙、止痛及補牙服務,並將每次可治療的牙齒數量增加至最多3顆。

「社區牙科支援計劃」變相是一種牙科券,無疑是針對香港人口老化,對公營牙科服務需求上升的現象,但更徹底的做法應該是清晰區分養病和治病,從而將公共資源配置於危急病症及治療方面。對於牙科服務,應該讓更多具經濟能力的人自付費用,通過更有效益的私營牙科機構提供服務。

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曾引述數字指出,2023年65歲以上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3%,即接近170萬人。預計到2028年,這一人數將淨增加38萬,令65歲以上人口比例增至28%。香港的人口金字塔將出現倒三角形,加上香港人均壽命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醫療需求只會與日俱增。在2025至2026年度,政府在醫療衛生方面的經常開支預算將高達1,153億元,較五年前的876億元已急升31.7%。香港正面臨公共財政危機,未來數年須借貸萬億用作日常公共開支,而醫療服務屬於經常性開支,基本上只會有出無入,並且不會通過相關開支帶來經濟增長,實質上是消耗性的公共財政開支。

adblk6

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數十年來曾進行大規模的諮詢及檢討。例如,政府在1993年發表的「彩虹報告」後,之後於1999年及2005年先後發布「哈佛報告」和「創建健康未來」諮詢文件,但至今仍未能為香港的整體醫療發展奠定明確的方向,處理潛藏的危機。特區政府只是一直將問題掃至地氈底,未爆煲的問題盡量拖延。然而,政府終究需要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開支上升的挑戰。

香港與其他世界大城市的最大分別在於,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幾乎是以全民福利的方式提供,長遠而言並非可持續的制度。現有制度若要演變為能者多付,亦非一蹴即就。

adblk7

港府目前的首要工作是推行類似「牙科券」,同時要分辨養病與治病。對於非迫切性病患,應明確列出不同類別,政府不應直接提供服務,甚至應考慮撤出相關市場,而是將服務交予民營醫療機構。政府可向合資格的病患者提供援助,資助金額可依據不同人士的資產水平,從而實現養病開支符合能者多付及用者自付的原則。

當然,識別何種疾病屬於養病,何種屬於治病並不容易,但這一艱難問題的解決始於開始。以牙科為例,過去一直不屬於全民免費的醫療福利。隨著年齡老化,牙科服務的需求變為僧多粥少,但牙齒的保養始終是個人的責任,個人應對牙科保健及費用的分攤,應比起其他病患負上更大的負擔。

adblk8

今次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只是一個實驗,港府應更善用民間醫療服務。香港除了公營醫療機構,也有許多民營醫療機構,如西醫診所、中醫診所、牙醫診所等隨處可見。因此,如果能夠清晰界定哪些醫療服務可由民間提供,政府應考慮撤出,僅以直接資助的方式促進民間醫療機構的蓬勃發展。牙科便是最佳例子,政府毋須經營牙科診所,以令到公共資源得到最佳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