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劃舉辦親子彩繪班,為家庭搭建互相認識及交流的平台。
你以為「學校」只是學生的天地嗎?在天水圍,有三所學校正悄悄改寫這個定義。萬鈞伯裘書院、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及佛教慈光幼稚園攜手推行「中小幼結伴同行計劃」(註),以「開放校園」為策略,將課室搖身一變成社區聚腳點。這裡,不只有學生的朗朗書聲,還有家長、婦女及長者的笑語,以及跨越年齡的擁抱。
「上一次以學生身份走進校園,已是廿年前的事了!」成為全職媽媽後,羅媽媽的世界只有孩子。「每天接送兒子上學,校門彷彿是一道界限 — 外面的是『媽媽』,裡面的是『學生』。」直到參加了計劃的家長培訓課程,學習製作手工皂、潤唇膏、彩繪技藝等,羅媽媽才發現校門內外,原來都可以屬於自己。更讓她驚喜的是,課堂上的「同學」都是來自同區家庭。「大家一邊上堂,一邊聊天,認識了很多街坊!」這些課後閒談,漸漸編織成互助網絡 ─ 有人分享社區資訊、有人幫忙託兒。羅媽媽的轉變,連兒子都瞪大眼睛:「媽咪,你好叻啊!」
在社工鄧姑娘鼓勵下,羅媽媽將技能帶出校園,定期與兒子探訪長者, 這些「親子活動」不經不覺拉近他們一家與社區的距離。她分享:「以往兒子總愛低頭玩手機,如今卻主動關心長者,例如問我何時再去探訪婆婆、買甚麼日用品給他們等。」計劃播下的關愛種子,已在社區開花。
佛教慈光幼稚園鄧校長表示,天水圍有許多像羅媽媽的家庭,例如父母跨區工作、兩代之間存著隔閡、鮮有社區參與等。有見及此,三間不同學生年齡層的學校萌發合作念頭,將學校變成社區空間,鼓勵這些家庭到學校參與活動,例如親子種植、手工藝班、社區探訪等,促進親子關係,以及加強他們與社區的連繫。
最令鄧校長感動的是看見不同的角色轉化:「有參與家長成為義工導師,教授街坊做手工藝;有長者參與課託,與學生打成一片;有學生成為義工,定期上門探訪老友記……」這份人情味,在書本和課堂上很難體會得到,要街坊鄰里攜手,才能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註:「中小幼結伴同行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萬鈞伯裘書院、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及佛教慈光幼稚園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