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5-01 12:15:00

山光道上的「大乘」 — 東蓮覺苑

分享:
山光道上的「大乘」 — 東蓮覺苑

山光道上的「大乘」 — 東蓮覺苑

下星期一(5月5日)是佛誕,香港多個佛教團體將在不同地點舉辦法會或開放寺院。今年五月,也是法定古蹟東蓮覺苑落成啟用九十周年的里程碑。這座位於跑馬地的寺院,不僅是香港島首間佛教寺院,更是弘揚佛法及推動女子教育的歷史見證。

東蓮覺苑由何東夫人張靜蓉創辦,「東蓮覺苑」名結合張靜蓉與丈夫何東兩人名字「東」指二十世紀初香港首富何東;而「蓮覺」則是張靜蓉學佛修行的外號,她是何東平妻。張靜蓉自幼隨母親篤信佛教,一生致力弘揚佛法和提倡女子普及教育。因當年女子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她在銅鑼灣波斯富街創立寶覺義學,義學於1930年初向教育署正式註冊,為貧苦女童提供教育;張靜蓉其後又於屯門青山開辦寶覺佛學研究社。

1931年,何東與元配麥秀英慶祝金婚之際,張靜蓉也獲贈港幣十萬元,遂萌生創立東蓮覺苑的念頭。1933張靜蓉在政府土地拍賣中投得跑馬山光一幅地皮,遂著手籌建佛學苑舍,以弘揚佛法,計劃將義學和佛學研究社集中在一起。因此,東蓮覺苑在設計上須具備傳統廟宇的風格,須有講學空間。張靜蓉不但參與籌建規劃,也監督建造,以督促工程進展。

經歷兩年寒暑,東蓮覺苑在1935年5月17日正式開幕,為香港佛教傳播史開啓重要的一頁;寶覺佛學研究社和寶覺義學也同時遷入,相關的名字現時仍見於正門石柱之上。時,東蓮覺苑被譽為全港最宏偉的佛教建築物,建築材料與佈置雖現代化,但構圖設計仍保持中國傳建築的獨特風格,並且用料上乘,盡顯氣派。苑中陳列的牌匾和對聯,不少出自當時軍政社會名流之手,例如康有為、黎元洪、徐世昌、胡漢民及張學良等,見何東伉儷的人脈,也反映香港在中國近代史的獨特角色。此外,苑內的藏經閣藏有不少珍貴的佛教經卷及刊物,東蓮覺苑也會舉辦曬經法會,表示對經卷的重視;而苑內的佛像是由上海請來的優秀木刻師傅所雕造。

張學良贈送的「慈雲覆幬」牌匾。

張學良贈送的「慈雲覆幬」牌匾。

康有為贈送的對聯。

康有為贈送的對聯。

中日戰爭期間,張靜蓉心繫祖國,積極投身救國慈善工作;帶領東蓮覺苑籌集善款,又與師生日捲製棉花紗布及縫製軍衣,以支援抗日戰士。其後因操勞而不幸病,終在1938年與世長辭,但東蓮覺苑同仍一秉持她濟世為懷的心志。日治時期,香港民不聊生,東蓮覺苑贈醫施藥,救濟民眾,並收留了不少無家可歸的孤寡,還將旁邊的空地闢作農田,為避難、寄居及有需要人士提供食物。

東蓮覺苑由建築師馮駿設計,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建築整體設計配合獨特的三角形地皮,外型猶如巨船,把眾生載到彼岸淨土,有「大乘」佛法的含意。建築採用西方結構和施工方式,但糅合中式傳統建築的飛檐、斗栱、琉璃瓦頂等設計;苑內使用西洋彩色玻璃和義大利進口地磚,是當年中西合璧建築的典範,亦是跑馬地重要的地標之一。建築布局參照中式佛寺,殿堂依次而建,從山門到達前殿(下層為韋馱殿,上層為祖堂和藏經閣),再拾級而上到達莊嚴堂皇的大雄寶殿。建築的金字屋頂型宏偉,由兩個重檐歇山頂和多個歇山頂組成,盡顯中式傳統建築蘊含的文化和藝術色。

adblk5
東蓮覺苑依山而建,並配合三角形地皮,令建築外型儼如巨船,把眾生渡往彼岸的慈航;屋頂造型宏偉,由重檐歇山頂和歇山頂組合而成,盡顯中式傳統建築蘊含的文化和藝術特色。

東蓮覺苑依山而建,並配合三角形地皮,令建築外型儼如巨船,把眾生渡往彼岸的慈航;屋頂造型宏偉,由重檐歇山頂和歇山頂組合而成,盡顯中式傳統建築蘊含的文化和藝術特色。

大雄寶殿莊嚴堂皇,恢宏大氣,空間感強。

大雄寶殿莊嚴堂皇,恢宏大氣,空間感強。

物換星移,東蓮覺苑在這九十年弘揚佛法,是香港久的佛教場所,也是香港重要的古蹟。

 

作者為署理文物保育專員羅世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