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開拓中東商務 政府還須努力
特首李家超剛完成中東之行,到訪的國家包括卡塔爾與科威特。此行的特色是隨團的除了有香港商人外,還有內地的企業領袖,突顯香港既能外通又能內聯的優勢。
據隨團副財政司長黃偉綸在網上的文章反映,今次商貿團出訪獲到訪國家的高規格接待,既獲當地國家領導人接見,亦可以與當地政府高級官員洽談往後合作的細節。5日的洽商共簽署了59項備忘錄與意向協議,成績驕人。
黃偉綸特別提到其中兩份協議,均由內地企業與當地企業達成:一份由內地創科企業與科威特直接投資促進局達成;另一份由香港、內地、卡塔爾三方共同簽署。他認為,今次出訪成功擴闊香港和內地的「中東朋友圈」,也為香港和內地企業聯手拓展海外市場提供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這些象徵意義市民當然認同,惟更想看到的是商貿團能夠簽署的不只是備忘錄與意向書,而是涉及金額的生意合同。市民有這樣的期望其實不算太高,因為今次已不是特首第一次到訪中東,兩年前(2023年),特首已率團作過類似的訪問,市民才不滿足於只停留在建立關係與廣交朋友的成績表。大家更期望今次出訪能在開拓合作的領域取得實際的生意。
近年,中美關係緊張,很多香港傳統生意的門路都出現阻滯,商界急切希望政府能協助他們去開闢新市場。中東因出產石油而資金豐裕,遂被商界寄予厚望。只是中東信奉伊斯蘭教,文化與生活習慣與香港很不一樣,加上語言不通,交往起來非常不方便。
商界覺得,如果香港真的希望與中東有更多交往,除了在大學要開設有關伊斯蘭文化的課程外,還要在社會上提供更多清真食肆與方便敬拜的場地。
現實是全世界都想去賺中東的油錢,特朗普最近就率團訪問中東,成功地予取予攜。如果香港只是去一些早已開發得不錯的中東地區搵生意,未必夠歐美國家競爭。要勇於深入不毛,才會有機會找到新機遇。為此,大專院校必須為香港商界提供了解中東文化的人才。
另一方面,商界亦要勇於硬着頭皮去闖。七十年代,我認識一些香港商人,他不懂日語,也敢於做日本人生意;不懂西班牙文,也敢於做拉丁美洲生意。現在互聯網已可提供很不錯的翻譯服務,語言不應再成為做生意的障礙。
此外,香港商人在內聯方面,亦要善於去發挖一些內地有潛力但未發展得太好的企業;因為那些成熟的內地企業,外闖的能力本身已很強,無需香港做嚮導。
其實,很多中東王室的身邊,都不乏香港背景的投資顧問。這些關係是他們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當然不會與其他人分享。不過,若是他們有能力與中東王室建立關係,其他香港人亦應該有同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