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放眼一帶一路為國際都會搶人才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早前發表報告,指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具備相當優勢,排名全球第四,更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之冠。此一正面評價,既是對過往努力的肯定,亦是對未來發展的期許。行政長官李家超即將於明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他去年提出了「留學香港」的品牌戰略,擴大非本地生收生比例,將教育產業發展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為香港搶人才儲人才,值得支持。
香港是少有的城市,同時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非常有條件發展教育產業。早前有團體建議香港繼續放寬非本地生比例,例如由四成調升至五成,值得認真考慮。若以此為發展方向,就必須做好相關配套,例如增加宿舍供應就是當務之急,除由院校自資興建宿舍外,更須藉助市場力量,政府部門拆牆鬆綁,例如容許更多商業用途的商廈及酒店等改建為宿舍,解決燃眉之急。至於學費方面,不應僅以收回成本為指標,而是要以市場角度考慮,可收取比成本更高的學費,來發展教育產業,溢價就是來自「留學香港」物有所值的品牌效應。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擁有深厚的中西文化交融背景,高等教育質量享有盛譽。在學生來源拓展方面,正如歐美名校吸納全球各地優質學生,生源不限於經濟發達的地方,只要是人才就須想辦法吸納為己用。香港的高等學府也有這條件,特別可放眼於一帶一路的國家,這些新興市場國家教育需求大,與香港經濟互補性強,若吸引它們的學生來港深造,可加強與他們本國的民間往來以至經貿合作。擴大招收外地生,不僅能為本港學府注入多元化的活力,更可透過學費收入及相關消費,為本地經濟帶來可觀效益。香港人一向聚焦於歐美經濟發達國家,但全球政經格局正醞釀大變,香港人也需要擴闊眼光,放棄國際化即等如歐美化的固有觀念,多與南方國家建立聯繫,做到真正意義的國際化,而非單純的歐美化。
當然,有人會擔心擴大招收非本地生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並散布本地學生被搶學位的不實說法,但其實兩者的升學渠道是完全不同的,本地生升學的學額每年約1.5萬個,不會受擴大招收非本地生的影響。反而,兩者共用校園設施,會帶來一些融合問題,需要校方及整體社會謹慎處理。期待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更多可行方案,為留學香港品牌及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戰略,定立更清晰的執行藍圖,長遠為香港搶人才儲人才,增強競爭力打造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