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盛世時繁花似錦、亂世時傲若梅花(作者提供)
優雅、浪漫、悲愴、看透、夢醒……
上海歌舞團來港表演的《李清照》,融合了中華文化精粹——「詩、畫、舞」,廣泛運用書法、水墨、月亮、菊花和宋瓷,等中國古典美學的元素,令人置身如詩如畫的境界中,欣賞滲入心肺的千古詩篇經典之作,舞者跳出時而輕快,時而哀婉,時而磅礴的舞蹈,表達千古才女起伏跌蘯的人生。
舞劇《李清照》並非平鋪直敘地講述生平,而是選取她人生中的重要節點與代表性詞作(如《如夢令》、《醉花陰》、《聲聲慢》等),用舞蹈場面來「視覺化」詞的意境。
舞劇帶着觀眾走入一千年前的宋代,李清照早年憑着「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詞壇嶄露頭角,她和第一任丈夫趙明誠邂逅上元燈節,令觀眾彷如置身「清明上河圖」的繁華盛世,花燈璀璨。
導演摘取了《如夢令》的段落,以舞者輕盈、靈動的舞姿,表現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少女閒情與浪漫,以及與丈夫趙明誠鶼鰈情深。後因靖康之變而激出愛國情懷而寫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到喪夫後哀婉凄涼,《聲聲慢》以壓抑、孤寂的群舞,營造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悲涼氛圍。南渡後遭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矇騙而寫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不會任由衰敗的時代輾壓,她為求離婚不惜狀告趙作弊換功名。
她擊鼓鳴怨這一幕,舞台亮起左右兩列大鼓,營造公堂上莊嚴震懾的氣氛。李清照是才女,也是烈女,她不怕按宋律法,妻子控告丈夫要下獄兩年,最後幸得朝野相救,她入獄九天便釋放了。最後她將目光投向家國天下,「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李清照決定校勘亡夫《金石錄》著述,銘記她和趙明誠的金石良緣。
是次服裝設計如詩優雅,有助表達人物內心世界,從李清照少女時期明媚的色彩,到晚年素雅的色調,反映了她的心境與時代的變遷,細節考究。
李清照歷盡國破家亡、凄苦無依,空餘滿腹才學,一支禿筆,無言之舞,道盡人世間命運不由己,如一葉扁舟,被險惡的波濤玩弄,而她不屈不撓對抗命運,留下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