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沙灘引入市場營運模式,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在記者會上表示,或參考外國劃設收費區,但不會把公共沙灘全面商品化,甚至變成「奢侈品」。她指出,目前正與業者商討具體計劃,可能引入浮潛、直立板,甚至「直立板上做瑜伽」等熱門活動,具體定價尚待確定。計劃仍在構思階段,但已有「不會成為奢侈品」的決定,未必是正確的方向。真正善用資源就應交由市場主導,除了與民同樂的服務外,亦可同時提供相對高級的服務,讓旅客和消費者有足夠的選擇,避免限制高級服務的開設,甚至要補貼平價活動。
沙灘交由市場運作,當然需要資源投入及成本營運,這不應受政府固有思維的束縛。難道沙灘只賣兩餸飯便能成為世界景點?相信遊客不會視之為優質旅遊體驗。相反,法國蔚藍海岸名城尼斯,是昔日歐洲貴族度假熱點。如今,當地沙灘白天是遊客日光浴的場所,晚間則即日搭設高級餐廳,配合現場音樂和燭光晚餐,成為米芝蓮讚譽的飲食設施。設想這些服務在香港出現,才能真正發揮沙灘經濟的潛力。至於收費多少,不用低估港人的消費能力。當然,港人未必會每日都到沙灘享受燭光晚餐,但在生日、紀念日或表達愛意時,擁有這樣的選擇是可行及可負擔的。
香港過去並不是沒有嘗試開放沙灘及其他設施予市場提供服務,但官僚部門的介入及過度的管理主義,令市場的發揮空間受到極大限制。例如2007年開始,康文署曾允許沙灘申請作為結婚註冊的場地,但限制多多,提供餐飲的設施未能在現場烹調,位置也相隔甚遠,種種限制使得這些地方無法成為新人舉行婚禮的熱門選擇。還有赤柱海旁的飲食點交由食環署管理,疫情後變得門可羅雀,反而十多步之距的民營酒吧仍然門庭若市,這與部門制訂的租賃件條限制有著密切關係。
沙灘經濟以外的拓展範圍,應同樣涵蓋佔本港四成土地的郊野公園。施政報告對今年的郊野公園著墨不多,僅提及「會探討合適措施,串連鄉郊景點如傳統村落農田、宗祠書室、風俗活動等,讓遊人徒步或單車遊,豐富鄉郊生態遊體驗。」這樣的理念應延伸至整個郊野公園範圍,配合共享經濟的概念。長洲的東灣,大嶼山的長沙、銀鑛灣,這些都是環境優美的沙灘。如果能配合共享經濟,允許國際訂房平台將指定範圍的閒置村屋合法租賃給旅客,讓他們能提前規劃,可增加逗留香港的時間。
同時,郊野公園的想像空間也很大,不應停留在電視劇大團圓結局中的燒烤活動。部分郊野地點具有歷史意義,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步行路線及古文物路徑,但目前的手機程式及相關教育配套仍然不足。而郊野公園內的歷奇探險、體能訓練、野外考察等活動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香港正推行「留學香港」活動,留意港漂生的小紅書,不難發現他們喜歡到郊野公園行山。當這些貼文在內地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時,為何不利用這樣的宣傳機會,將行山路徑升級,擺脫不能興建建築物及餐飲設施的守舊思維,讓市場力量提出如何開發郊野公園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