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球嘉年華的主辦方危機管理嚴重落後於形勢。(資料圖片)
香港經歷經濟轉型期,篤信玄學者認為三元九運有說香港已由八運轉至九運,買樓致富甚或過去20年房地產市場雞犬皆升的年代已過,反正過去成功方程式已落伍。在香港尋覓發展方向時,「盛事經濟」始乎成為香港經濟短期出路,畢竟隨著啟德體育園落成,不少演唱會和體育比賽也讓「夜闌人靜」的街頭稍微活躍起來。當然除了啟德,中環海旁也是熱門盛事地點。究竟香港首個熱氣球節的主辦方,如何讓「盛事」變「出事」。
首先,事前準備得過且過,熱氣球牌照事宜久久未能處理,我有理由相信主辦方希望通過輿論壓力(籌備8年等等字眼或活動爛尾攬炒)去脅迫有關當局發牌,豈料政府竟以安全理由「企硬」,讓熱氣球節由購票「坐」熱氣球變「睇」熱氣球。
另外,致命傷是主辦方危機管理嚴重落後於形勢!當苦主KOL投訴買飛入場而不能乘坐熱氣球時,一眾主辦方公關有否觀看社交媒體留言?社會輿論近乎100%支持她各種論點,包括主辦方明知熱氣球不能載人升空也繼續賣飛、補償方案欠缺誠意也並不到位(重覆免費入場和400元免費雪糕卷)和回水訴求等等,同時盛讚其字字鏗鏘不爆粗話的醒目人設,亦令苦主KOL如打雞血,戰鬥力大增。到晚上電視新聞報道時,苦主KOL竟然繼續留守場地接受主流新聞台訪問,主辦方應該要知道事情已經進一步升級。豈料,到這個時候,主辦方竟嘗試帶方向引導輿論到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程序上,希望可以大腳一踢,以「另類苦主」身份交波比政府。結果當然功敗垂成,得不到大眾同情,還腹背受敵;加上颱風襲港,熱氣球再度「放氣」,讓輿論不其然認同政府不發牌照可能並非無的放矢。
此時,主辦方已經大勢已去,消委會投訴個案已於新聞報道中傳開,在各購票人士「群策群力」下投訴個案於24小時內急速飛升,主辦方最後只能全數退款給購票人士,名利雙失。據知情人士所說,海濱場地一天租金高達60萬元,加上回水影響,相信主辦方蝕到見骨。
究竟聲稱籌備8年的活動,居然發生如此多甩漏,主辦單位的經驗和執行能力著實值得懷疑。現時舊經濟掙扎,新經濟在探索出路,不少企業希望通過「新生意」來逆境求生,政府其實可於文體旅局下賞試成立專隊,以收費形式協助企業的活動籌備工作,讓有心人可「求教有門」,協助企業轉型,同時創造新收入,也可避免大型活動影響香港形象,否則轉型之路荊棘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