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腳戲成香港舞台劇主流的反思
「做舞台劇?蝕到喊……」這是不少香港劇場中人的老話。而近年愈來愈多「一個人擔正」嘅獨腳戲,大概是「演藝人」已適應香港舞台劇現況的一種生存之道。
如果是過去的規模,二、三十人已是一個舞台劇正常人手的最低極限。以香港舞台劇最常用的演藝學院Lyric為例,每場能坐大概1,000人。若開不到十場左右,其實亦難言是一個商業上成功的舞台劇。
聰明的香港「演藝人」,變通的方法就是自己來演,這就不用遷就其他人的檔期,燈光、布景、梳化服的人手也減能到最少。
而且作為一個「演藝人」,只要自己檔期合適,如果是獨腳戲演出,就不用再擔心配搭是否適宜。後續的工序,例如對戲、演員間的分場、甚至分配戲份,統統可以刪減。最重要的考慮,就是自己的號召力及票房,究竟這個是話劇、舞台劇、或者是棟篤笑,都已經不重要了。
商業世界非常現實,如果號召力能演化成票房,計數便相當簡單精準,就如歌星演唱會,藝術總監、伴奏或者伴唱,我相信fans也不會有心情理會。
說回舞台劇,幕後開工者少失業者多,獨腳戲跟過往大家認識的話劇,對於整個話劇界的價值及貢獻,真是講多無謂。
另外,如果人人皆在做獨腳戲,那跟源遠流長的戲劇發展史便有著根本性的異觀,戲劇訓練講求表演者的互通交流,戲劇張力產生於表演者的演技互動,眼神及肢體交流,都是推進劇情發展的動力。
戲劇表演不是talk show或者棟篤笑,以上兩種表演類型都是以個人表演能力先行,入場看表演者,其實都是欣賞偶像的個人發揮。
香港的經典舞台劇《南海十三郎》,如果只有十三郎,而沒有徒弟唐滌生,及對十三郎欣賞有加的麥炳榮這些角色存在演繹,而只靠十三郎獨腳戲的話,你能夠想像會是一個怎樣的劇作呢?
再者,如果人人皆做獨腳戲,那又怎樣培養後進呢?演藝學院每年訓練不少演藝人才,演出機會原本已經不多,但若獨腳戲盛行,新進者的演出機會只會變得更渺茫,是好是壞,不說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