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7-30 12:13:39

癌症創新治療與醫療融資變革:構築癌症醫療的新未來

分享:
20250422csm中環人潮7.jpg

(資料圖片)

癌症依然是全球最具挑戰性的健康議題之一,身邊有兩位位摯友不幸確診癌症,而疾病帶來的個人及家庭重創令人惋惜且深思,但危機中總有轉機。香港透過「1+」快速藥物審批機制,批准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療法,這不僅是「藥物港用」的具體落地,更標誌著醫療科技向病患靠攏的進步。

不過,藥物的創新與推廣,也凸顯了現行醫療財務體系的嚴峻挑戰。數據顯示,香港醫管局藥物支出佔比約10%-13%,並沒有成為醫療成本上漲的因素,但是肺癌高致命率令人震驚,2022年奪走全港超過四分之一癌症患者性命,壓力之大不可輕忽。

adblk5

依賴公營醫療的病患面臨龐大經濟負擔。幸運的是,如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及香港乳癌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建立了多年成功的資助模型,包括為部分藥費或設立自費支出上限,緩解不少患者壓力。藥廠提供的長期用藥援助將藥物價格大幅下調,大大減輕了中產及基層負擔。

有著慈善機構與藥企援助,大大幫助到病人,同時改變基礎必須在醫療融資體系。香港可借鏡新加坡的「醫療儲蓄賬戶」(Medisave),推動多層次繳費制度,建立家庭醫療儲蓄帳戶,讓在職者及僱主每月按薪資一定比例(如2%至4%)存入專款,用於包括自付藥費的健康開銷,尤其保障用藥成本風險。政策方面,政府也可考慮擴大自願醫保納稅優惠,檢視強積金(MPF)提早動用的彈性,使病患能及時提取部分資金解決急需醫療費用,提升財務自主性,減輕家庭壓力。

香港長期依賴稅收撐起醫療體系,但人口老齡化與創新療法高成本帶來持續挑戰。相比之下,新加坡以稅收、儲蓄及保險三位一體的多元融資結構,展現出更強的韌性和靈活性,值得香港深思借鑒。未來的癌症醫療之路,需要政府、慈善組織、藥廠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勇於革新醫療融資模式,打造一個更公平可持續的醫療生態。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每一位病患在尊嚴與負擔得起的框架下,享有先進和貼心的癌症治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