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籌辦盛事 披荊斬棘
首次在港舉辦的熱氣球節,因為安全考慮無法獲批牌照「載客」,加上颱風逼近,令活動大受影響,惹起購票人士不滿,連日成為焦點。事件反映舉辦盛事存在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題,每次都要克服,要保盛事之都名實相副,需要有長短期策略減低出事機會。
在中環商業區飄起色彩爛漫的熱氣球,場面熱鬧多采,相信這是主辦方積極籌辦,當局願意配合的原因。只是想像美麗,現實卻是殘酷。要在人口密度高商業區升起熱氣球,安全是首要考慮,當局嚴格把關,最後沒有批出牌照,沒有人敢提出質疑,活動未有完成審批就宣傳賣票,引起購票人士批評,主辦方有責任妥善解決。
熱氣球節未待一切妥善解決即行上馬,有商業上的考慮,大型盛事營運風險相當高,成功固然有機會盤滿缽滿,出了計劃以外的發展,就要蒙受損失,甚至血本無歸。香港積極拓展盛事經濟時間不算長,可能還要時間培養出有足夠經驗的主辦機構,減低各種技術障礙,當中也涉及審批部門的配合。
能夠稱為盛事,背後涉及人力物力多,技術配套繁瑣複雜,還有執行上的各種法律細節,過去一、兩年的盛事曾鬧出過風波,記憶猶新是球王美斯訪港,釀成國際級的負評。成功的例子更多,像落戶香港3年的Liv哥爾夫球巡迴賽、今年幾場足球表演賽,都有很好口碑。作為國際都會,條件是人文薈萃,琳瑯滿目,舉辦盛事雖然不易,卻不能因噎廢食,反而要有迎難而上,披荊斬棘的決心。最重要是做好安全、消費權益的保障,累積足夠經驗之後,自然能舉重若輕,成為香港核心競爭力之一。
有吸引力的盛事,除了一次性的活動,長期而具標誌性的演出同樣有吸引力,像百老匯的歌劇表演,就成為高端消費者趨之若䳱的節目。香港是東西文化融合的交匯點,著力創造標誌的表演項目,是可以考慮的中長期策略。像本地音樂劇《大狀王》,推出後甚有口碑,經優化的版本能夠適應更廣闊的消費層,如果能夠繼續打造這類本地智識權節目,可以令盛事的底蘊更加沉厚。
文創產業是科技以外,被視為最有潛力的經濟發展方向之一。香港資訊發達,物質條件豐厚,加上交通便捷,是舉辦大型區域性活動的理想地點。有了正確的方向,加上官民不斷的努力和嘗試,港人舉辦盛事的能力必會愈來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