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九財赤早預料 民營改革增財源
西九文化區財赤繼續擴大,上年度赤字達7.69億元,按年升33%;基本收入按年錄得跌幅18%,由10.61億元減少至8.71億元。香港近年在文化建設方面有不少新發展,均對西九文化區帶來實質的財政隱憂,加上西九的蜜月期已經過去,失去新鮮感下前往遊覽的本地居民或將減少。在審批西九文化區時,當時立法會已對日後的財政狀況表達憂慮,最終一語成讖。現在只能急起直追,引入民營化管理模式,開拓文創產品,全球招手命名權,善用尚未開發的土地,增加財政收入來源。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將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數量由15個增加至19個,而國家發展成就館或落戶北部都會區。這些由公帑主導的博物館將分布各區,分散本港文化景點的吸引力,新落成的啟德體育園也分擔了西九文化區表演場地的角色,而體育園將有更多的資源舉辦盛事。從全運會在廣東省的舉辦場地可見,大灣區的文化體育藝術設施硬件急起直追,這都對西九造成無形的競爭。儘管旅客的人數已漸回復疫情前水平,但西九財赤連年,反映新增遊客未必會考慮西九為必到景點。再加上國家的宏觀政策是開放旅遊簽證予友好鄰邦,日前和俄羅斯簽訂放寬旅遊簽證限制,神州大地有眾多文化古蹟項目,自然較香港西九有更大吸引力,因此西九要和國內的頂級文化遺跡競爭,顯得十分困難。
立法會的2012/13年度文件中,不少議員已預視西九文化區將出現財政困難,政府當局表示會考慮尋求其他資金來源,除了捐款及贊助外,亦可能會以公私營機構合作的模式發展大型表演場地、展覽中心綜合設施和音樂劇院。可惜最終未見落實,究竟是民營機構不願意參與西九文化區,還是西九管理局已忘記當年爭取撥款的承諾。正如當年關注公帑運用團體的批評,西九將成為公帑黑洞。
巴黎大學Sylvie Pflieger教授於2013年曾發表《法國的藝術融資》一文,指出在法國的藝術及文化機構中,各級政府部門提供的資金僅接近25%。而來自私人機構及旅客則約佔75%。西九文化區遠遠未達到這個目標。法國的博物館亦積極發展多樣性的營收和融資途徑,除了依賴門票收入外,還透過會員制、博物館商店、藝術授權、主題及商業特展、節慶行銷、私人/企業贊助、慈善募款活動,以及博物館金融等方式增加收入。
當年立法會批款時,有議員提到西九場館的命名權,除了有政治考量外,也可成為財政來源,但目前只有個別演講廳有冠名贊助。若西九文化區能接觸世界級的慈善基金,利用這些基金為主要建築物命名,除了突顯香港國際都市的形象,亦可以將西九文化區的漂亮招牌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平台,讓國際機構和國家有更密切的連繫,這是一舉多贏的發展方向。
有不少成功的博物館,即使未能夠做到全面自負盈虧,仍能通過文創產品增加收入來源,例如大灣區的陳家祠,從2019年的文創收入只有600萬人民幣,到去年的1,000多萬人民幣。這方面的增幅來自館方和不同民營機構進行深度合作,開創不同文創產品,吸引全國青年人打卡拍短視頻。這類由網絡和社交平台引發的風潮,似乎從未在西九文化區出現過。
當然,早前有計劃西九以土地換取住宅發展,通過公私營合作補貼營運開支,但這始終不是長遠方法,土地使用只是一次性。因此在設計細節上應該更加考慮可持續的方式,令未來引入市場力量,振興香港的文化事業,不再依賴公帑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