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又翻了一些三國的書,發現有一人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相當薄弱,但其身亡卻很可能影響了蜀漢歷史的走向,那個人就是馬良。
馬良,字季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其名聲經常被其五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馬謖所蓋過,以致歷史上只留下了「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佳話 (因馬良眼眉中有白毛)。
劉備領荊州之後,徵辟馬良為從事。214年,諸葛亮等人率軍入川,於是馬良與關羽同守荊州。後來劉備任命馬良為左將軍掾,不久出使東吳,孫權對他十分尊敬。221年,劉備稱帝,任命馬良為侍中。
我們知道,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任人用事上與荊州籍人士過從甚密,丞相府僚屬中荊州籍人士所佔比例最重。而諸葛亮與馬良的友誼可能在其躬耕隴畝之時就已結下,馬良在與諸葛亮的書信中稱其為「尊兄」,可見兩人關係匪淺,甚至已結為義兄弟。諸葛亮的荊襄故舊大多隨曹操北去,而龐統殞沒之後,馬良就成為諸葛亮身邊至親之人。
劉備征吳,諸葛亮身負守國重任,馬良隨軍從征,當時法正新喪,謀主出缺,劉備帶馬良在身邊的用意不言而喻,未來在蜀漢朝堂上,必然會擔當重要角色,或會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馬良在東征時立有大功,他奉命隻身到武陵招降五溪蠻,結果多數蠻夷接受蜀漢官印及封號而歸順,率兵響應漢軍。但不久後劉備於夷陵之戰慘敗,馬良亦因而遇害。
所以說,如果馬良不死,諸葛亮便不會失去一個好兄弟和好拍檔,也不會心生自責,將對馬良的虧欠化作對馬謖的傾力栽培,鑄成日後街亭的大錯。再者,如果馬良在生,劉備可能也毋須以性情孤傲、行事功利、難以與人相處的李嚴,與諸葛亮一起作為託孤大臣,埋下兩人日後政爭的伏線。當然李嚴有著荊州與益州人士雙重身份,也具有相當的軍事才能,但他無法與諸葛亮和睦相處也是事實。相反,馬良比起李嚴更適合擔任尚書令,也能更有效地輔助丞相諸葛亮處理國政,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如有馬良這位股肱之臣,想必會再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