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深信,辯論對香港學生多元思維、國際視野、時事觸覺的發展及培育,能起到重要的建設性效果,讓年輕一代在波譎雲詭的變局中保持思路清晰。
辯論 = 將黑說成白、指鹿為馬式的詭辯?
大概是周星馳《九品芝麻官》經典一幕「攣都拗返直,死都拗翻生」,以及「烈火奶奶」大戰「三姑」等劇情所影響,難免有人會認為辯論就是一門如何將黑說成白的技藝,厲害的辯論員就是精於詭辯,無論甚麼立場、甚麼論點,也能舌戰群雄駁倒他人。
的確,出色的辯論員具備豐富的修辭技巧及反駁辯才,但若將辯論與詭辯劃上等號,甚至認為辯論的起源就是「詭辯之術」,那筆者並不認同。
筆者認為,辯論這項活動本是以促進同學在嚴謹邏輯、充分論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下,對不同議題作研究,鼓勵參加者換位思考,以建立慎思明辨、追求真理的價值觀。同學參加辯論比賽,需要做大量資料搜集,認真理解並分析辯題箇中概念,然後按分配的立場思考攻防論點,藉論據及推論來建構辯論主線,當中亦要學習如何與隊員分工合作。這種既艱苦又有趣的思考過程和邏輯交鋒,大概就是辯論活動具挑戰性之處,也是最有得著之處。同學可從強調應試的學習模式,轉為主動思辨、應用為本的方向,當然亦會因應不同的辯題,加深對不同範疇事情以至世界大事的了解。
那邊廂,詭辯和辯論在本質上有分別:詭辯(Sophistry)本質上是混淆、迴避、歪曲或偷換概念的話術,多數利用語言之內的歧義或修辭手法,或透過刻意扭曲他人觀點來作謬誤推論,從而達致表面合理,卻又似是而非的結論。戰國時期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陳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詭辯例子:巧妙利用「是」字的雙重含義(等同與屬於),在推論中「偷換概念」,達致白馬並非馬的荒謔結論,這正是詭辯手法的示範。詭辯者總能在謬誤煙幕中取勝,卻無助於討論深化。試想像,若一場辯論淪為雙方扭曲論點、以偏概全、迴避交鋒,只攻擊對方用字歧義、「捉字蝨」,而不觸及辯題本質,那場辯論將會變得空洞乏味。
「論者不期於麗辭,而務在事實。」好的辯論者,乃以理以據,透過嚴謹的推論來證立論點。筆者相信,推廣辯論、普及思辨教育的目標,並非要教育青年如何以話術忽悠別人,或是灌輸詭辯式思維,產出「為辯而辯」、重包裝而輕內涵的辯論員。我們希望透過辯論的訓練,讓同學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構築更慎密、更完整的論點論據,以及思辨能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透過辯證思維,通曉事理,正是辯論活動的核心內涵。期望香港學界舉辦更多辯論活動,提高同學的思辨水平、公民素養、時事觸覺以至國際視野。
余衍仰 HY
新民黨青年委員會副主席(發展與選舉),於投資銀行工作,熱衷探討國際時事,上下求索,虛心學習,與青年同輩一起共同成長。很喜歡一句話:「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