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01 04:30:45
日報

長臂管轄、主動開放與全球治理新格局

分享:

中國堅定走改革開放、和平發展與國際關係多極化、民主化道路。(新華社)

當今世界進入「東升西降」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體系鬥爭期,最大的變數是中國與美國之全球地位與角色的轉變。中國堅定走改革開放、和平發展與國際關係多極化、民主化道路,堅持將民族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統籌思考與一體建設,堅持跳出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的「國強必霸」陷阱,採取主動開放姿態與方法,尋求對全球化與人類和平發展做出引領性貢獻。美國則陷入民族國家與世界帝國的道德糾纏與政治陷阱,在美國優先和全球主義之間痛苦搖擺和鬥爭,特朗普主義代表了美國帝國道德與政治的內在崩解,及美國民族主義甚至法西斯化的危險轉變,從而對美西方自由民主同盟體系及全球貿易秩序、治理秩序造成根基性破壞。

美國優先及其長臂管轄的非規則化展開,代表了霸權破壞性。中國的主動開放與和平發展的全球治理貢獻,代表了王道建設性。在2025年9月初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是對上述大變局秩序演變的法理總結與實踐展開。九三閱兵展現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硬實力和軍事科技的強大進步,更是中國的軟實力及維護自身安全與世界和平之強大力量。「全球治理」倡議疊加九三閱兵,標誌著中國民族復興推進到更高階段,中國維護自身權益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願與能力達到全新高度。

adblk6

西方的道德與政治衰敗

西方的衰敗,包含在西方的文明基因裡。西方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到來了一個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制度與技術緊密聯繫起來的現代世界體系。但這一體系是以西方的文明優越論和政治霸權論為前提的,是嚴格服從於西方整體利益的。西方長期宣揚的對非西方世界的道德責任與文明教化的責任,是其殖民主義擴張的合法性理由,並不是內在融洽連貫的規範責任,且並不能真正約束西方自我遵守和知行合一。西方長期採取「雙重標準」對待非西方文明與民族,製造和維繫西方文明民族與非西方野蠻民族的二元格局。根本上,西方文明內置的種族主義邏輯,隨著其殖民化與全球化而擴展彌漫於世界體系之中,帶來了世界民族的不平等結構和無法停息的地緣衝突。

美國是西方的道德與政治巔峰,是西方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帝國,是一種當代形態的「新羅馬帝國」。但美國仍然無法超越西方文明的種族主義邏輯和霸權傾向,不能真正實現美國與世界各民族、各國的多元平等,不能實現在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秩序中的民主團結。美國從道德習慣上以「美國例外論」標榜自身的優越性和淩駕性,以「昭昭天命」自詡,以超強霸權地位與實力構建針對全球的支配網路。這一世界帝國結構從制度上表現為一種單邊主義的長臂管轄體系。美國的長臂管轄不是國際法上合理範圍內的域外管轄,而是過度擴張的、自我授權的「世界員警權」,其根本目的不是人類和平發展,而是美國的全球利益和霸權穩定性。這一長臂管轄不僅針對美國的「假想敵」國家,也針對美國的各層次盟友,是一種嚴格的帝國統治技術。

adblk7

針對美國長臂管轄之非法性和破壞性,歐洲進行了針對性反制,在1990年代中期制定了《歐盟阻斷法案》,代表了發達國家的內部鬥爭形態與策略選擇。非西方國家則要麼選擇逆來順受的「合規主義」,要麼選擇針鋒相對的「反制主義」,但始終缺乏打破美國長臂管轄的清晰共識和集體行動。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戰、貿易戰過程中的各個擊破,暴露出反制美國長臂管轄之全球行動網路的虛弱本質,由此更加縱容美國霸權的橫行無忌。在反制美國長臂管轄的正義鬥爭中,中國是唯一的「建設性反制力量」,一方面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另一方面堅定維護聯合國國際法秩序、多邊主義秩序和全球南方的正義立場。

adblk8
九三閱兵

九三閱兵展示了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維護和平力量的展現,不是任何霸權的宣示。(新華社)

強大、和平與開放的中國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文明基因決定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多元一體的包容性文明,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凝聚融會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和族群,塑造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表現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這是中華文明區別於西方文明的根性特徵,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生生不息、凝聚壯大、從多元匯聚為一體的文明密碼。中國在歷史上就已經形成穩定的道德與政治傳統,不斷尋求和構建內部的「大一統」和外部的「天下大同」,走出了一條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正確道路。

adblk9

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共產黨繼承中華文明之特性和精髓,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中華民族的現代自覺和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現代重構,在努力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致力於世界人民大團結和人類和平發展。在1950年代,中國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在與西方體系鬥爭過程中,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聯合國憲章與宗旨進行了正確理解和踐行,對第三世界追求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進行了法理確認和表達,成為二戰後國際秩序與國際法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代,鄧小平提出和平發展是世界主題,並通過中國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制度實踐加以主動探索,增強與世界體系的互聯互通。2012年十八大以來,中國相繼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這是中國天下主義傳統的當代展現,也是馬克思主義之國際主義的激發與昇華。

adblk10

新時代的中國,是強大、和平與開放的。九三閱兵展示了一個強大的中國,但這種強大是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精神的展現,是維護和平力量的展現,不是任何霸權的宣示。中國從古代天下秩序到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基因和道德力量貫穿其中。中國更是開放包容的,在美西方出現逆全球化、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甚至法西斯主義逆流的情況下,中國堅定樹起了全球化與和平發展的大旗,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堅定與最強有力的塑造者和引領者。

制度型開放與全球治理新格局

中國的開放是一種文明型、制度型開放。在開放的文明觀上,中國摒棄了西方的文明優越論和種族主義,堅持文明與民族平等及文明多樣性、文明交流互鑑的傳統和立場,得到世界各文明與民族的理解與認同。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代表了一種真正切合全人類利益的文明觀與和諧理念。中國的開放還是一種制度型開放,是一種具有現代屬性和法治進步性的開放,不是一種長臂管轄與霸凌等級化的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經歷著從要素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結構轉型,從而將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發展推向品質更高、範圍更廣、效果更凸顯、制度文明程度更深的全新階段。

adblk11

甚麼是中國的制度型開放呢?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此有較為清晰的界定。制度型開放是要構建一種基於規則的改革開放發展秩序,是要建立與世界體系之間的規則銜接,與規則創造相結合的規則文明。中國的制度型開放堅持以下原則:其一,規則對接原則,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其二,自主開放原則,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單邊開放;其三,發展援助原則,深化對外發展援助體制機制改革,實現更加公平合理的共用發展與全鏈條管理;其四,全球經濟治理原則,維護以聯合國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秩序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全球公共品;其五,「一國兩制」槓桿原則,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及其子戰略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河套方案等服務於中國制度型開放的戰略大局。香港特區政府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相關融合發展與高品質開放的目標也對標這一戰略大局。

adblk12

中國的文明型、制度型開放塑造和構建一種全球治理新格局。這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中,思考中國的民族復興與現代化。中國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原則,相繼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此次又聚焦於制度型開放與人類治理合作而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議。根據中國外交部最新發佈的《全球治理倡議概念檔》,這一制度性倡議包含著五大核心理念與原則:其一,堅持主權平等;其二,堅持國際法治;其三,堅持多邊主義;其四,堅持以人為本;其五,堅持力求實效。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中國呼籲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多邊主義,並與聯合國建立中國——聯合國全球南南發展支援機制,展現了中國對人類和平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堅定信念與行動能力。

adblk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