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應續守護香港抗戰記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對於整個民族而言,這是值得莊嚴銘記的歷史節點;對於香港而言,這同樣是一段不容忽視的共同記憶。八十年前,香港在戰火中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同時,無數市民與愛國志士在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旗幟下,付出鮮血與生命,書寫了屬於香港的抗戰篇章。這些記憶,既是城市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
當年的香港,並非抗戰的邊陲。憑藉港口、鐵路等運輸優勢,香港曾是物資轉運的中樞,為前線源源不斷提供支援。淪陷之後,市民沒有完全屈服,民間力量匯聚成抗日游擊的火種。港九大隊在西貢地區建立根據地,與日軍周旋,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境地,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將微小力量凝聚為民族的洪流。
特區政府與博物館積極保存和展示相關史料,例如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和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可以透過具體的文物與遺址,觸摸歷史的真實溫度。若能進一步加強推廣,讓更多人深入認識香港在抗戰中的角色與貢獻,將有助於社會更全面地理解這段歷史,並把精神傳承下去。
紀念抗戰,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提醒人們珍惜和平。對香港而言,這份啟示尤為深刻。作為一座國際都市,香港擁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多元性,更需要在交流與合作中堅守和平理念。抗戰留下的歷史經驗,不僅告訴我們如何在危難中求生存,更啟示我們在團結中尋找力量。這既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資源,也是香港社會面對挑戰的重要支撐。
青年是傳承的關鍵。當他們走進展館,看到游擊隊員曾經使用的望遠鏡、布胸章,或是抗戰義勇大隊頒發的銀戒指,應當理解這些不只是沉默的展品,而是先輩用生命和信念鑄就的證據。今天的青年或許不必再經歷戰火,但同樣需要承擔建設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責任。把歷史精神轉化為堅毅、團結、擔當,才是真正的銘記。
八十年過去,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但精神的火種不能熄滅。香港必須從自身的抗戰記憶出發,把這段歷史講清楚、講透徹,讓更多人理解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真實過往。唯有如此,方能在歷史的啟示中汲取力量,在和平的珍惜中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