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約災難
樺加沙的洶湧到來,好像是「考牌式」地試煉城市各界的應變力與承載力。似乎這次的提早預約、預警、預備都發揮了作用,令破壞與影響減到最低。可是,觀乎今年的天氣,黑雨、風暴的頻繁度與嚴重度,未來要慢慢接受「極端」變得「平常」;能否每次都能軟着陸,也要看災難的預知性。過去氣候的討論還是很多在國際層面,大國如何聯手減排、科學家分析暖化溫度的宏觀影響。但到今天,氣候災難已經明顯地影響社會經濟、社區民生,普遍討論與行動已經逐步轉移到社區韌性(Climate Resilience)。當氣候問題未能馬上解決,大家都要想想如何自求多福,令災難發生時的影響減到最低。須知道未來的災難已經提前預約了我們。
風暴直接的破壞與傷亡縱能減少,但假如災難更頻密地發生,會令社會與經濟活動嚴重受影響。例如本來已經營不易的零售業,就更顯百上加斤。未來無人駕駛或低空運送會否就能部分解決災難時的物流與運送需要?海平面的上升會加劇風暴潮的破壞,往後的海濱與地庫設計、低窪地區的規劃應該有更好的想法來作應對。現在打風日子的在家上班安排也慢慢成熟,將來在教育或會議研討,是否也應該同時兩手準備?
除了超級風暴與强降雨,世界各地更頻繁地發生熱浪、山火,將直接對人類及其他生物帶來健康威脅;洪水、旱災會嚴重影響食物鏈,引致糧食危機;冰川冰湖融毀、海平面暴升,更會令低窪地區完全消失。人類還有能力想方法如何應對災難,其他物種呢?北極的冰塊迅速消失、海洋物種減少、物種的繁衍嚴重受阻,對北極熊來說,就是家園被毁 、喪失工作、失去家庭。這是我們種的因,他們受的果。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創辦人,投身社會創業、社商創效、社區創生。為善而變,因變而善。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