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製菜如何讓消費者食得安心
香港一向以「美食天堂」聞名,但近年餐飲業界營商環境嚴峻,兩餸飯店湧現,成本控制成為食肆的生存要訣。預製菜的盛行,不僅得益於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更因其能大幅降低食肆營運成本,推動預製菜市場迅速擴張。
香港對中央廚房的出品及食物安全有嚴格的法規監管,但針對預製菜的規管尚未完善,無論是定義、使用規範或消費者知情權,均未納入法例,亟須探討。
去年三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首度明確界定預製菜為:「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醃製、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籤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餚,如速凍麵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麵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通知》還提出將研究制定對預製菜的加工、運輸、質量等環節訂下安全要求及國家標準,並會對預製菜的生產加強安全監管,例如嚴格規管使用添加劑及防腐劑。近期,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徵求公眾意見。
在香港,市民一般較接受中央廚房的出品,亦理解不少連鎖餐廳藉此減低成本。然而,大眾對於預製菜仍有較大保留,尤其關注其價格合理性及食物安全問題(特別是防腐劑的使用)。目前僅靠《商品說明條例》,難以要求食肆全面披露烹調過程有否使用預製菜。
事實上,有中國菜的地方就有使用預製菜的可能。近一兩年,新加坡民間也有不少討論。與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今年制定了一部統合及全面的《食品安全與保障法案》(Food Safety and Security Act);在消費者權益保障方面,其在2003年已訂立《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法令》(Consumer Protection (Fair Trading) Act),對商家的資訊披露責任及防範誤導消費者有較完善保障。
為守住香港「美食天堂」的金漆招牌,保障消費者權益,應積極鼓勵廚師的專業發展,並重視本地手工菜餚的傳承與發揚。香港有必要盡快參考國家《通知》內容,將預製菜的定義及使用規範納入法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