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影時不我與
近日筆者在補看一些之前沒有機會觀看的香港電影,例如《焚城》、《武替道》、《我談的那場戀愛》等,發現水準相當不俗,沒有坊間所說的那麼不堪。《焚城》如果不是那麼誇張,也沒有甚麼看頭和話題性,特技效果也不錯。《武替道》與《我談的那場戀愛》四平八穩,但至少故事完整,老實說已比很多西片好。筆者甚至認為近年新一代的電影,比過往的港產電影水準更高,但無奈時不我與─—今天如要把電影搞大,一就是搞IP,不然就要上影視串流平台,否則難以回本,但目前天時地利不再,也是莫可奈何。
反觀日本是個很特殊的例子:近年日本政府大舉鼓勵業界將日本動漫IP化,可說是「無處不動漫」,繼而把他們銷到海外,在振興消費、帶動風潮之餘,同時大大增強了日本的文化軟實力,相信這也是日本政府的用意。相對於近年荷李活編劇罷工,劇本毫無新意且一塌糊塗,故事匱乏;日本由於有無數動漫、小說作品的關係,反而出現了故事數量非常豐富的情況,令業界很容易便可把它們動畫化、日劇化、電影化、IP化,讓無論大眾小眾作品也可輕易吸納粉絲和激活消費。
這些戰略很大程度也是用來迎擊韓風以及韓國和Netflix的「聯盟」,但面對日韓兩國來勢洶洶,不要說香港影視,就連國產影視也只有挨打的份,也難以出海。我們也清楚,只要上了串流平台,就連一些爛片也可以「山雞變鳳凰」,當然香港影視作品已在努力爭取登陸各串流平台,但已完全失去了先發優勢,同時也缺乏IP化的經驗,可謂前路茫茫,只能繼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