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經濟
四年一度的全國運動會開幕在即,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為國家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綜合運動會,設競賽及群眾賽事兩大板塊,前者供專業運動員參賽,後者則讓廣大民眾參與,以推動全民健身文化。賽事以往由單一城市舉辦,今屆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合辦,其中香港將承辦8項競賽項目。
為加强體育消費,國務院辦公廳前日印發《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至2030年,全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幅躍升,預計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另致力提高職業賽事發展水平,並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賽事。
內文明確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壯大,包括制定新一輪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發展山地戶外、水上、汽車、電單車等項目;同時開展低空運動、航空模型運動、模擬飛行等低空賽事活動,促進低空體育消費。
放眼香港,上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會全力辦好全運會及殘特奧會香港賽區賽事,重新規劃體育場地布局,加強對精英運動員的支援,提升體育總會管治水平等。另強調推動體育朝向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產業化及普及化發展。
啓德體育園落成,有利吸引更多國際賽事落戶本地,單計今年上半年,本港已舉辦約15項體育盛事,長遠可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盛事之都地位,從而帶動周邊商業、旅遊及就業市場。除了短期盛事效益外,政府可着眼長遠區域協作,如借鏡今次三地合辦全運會,與內地城市發展區域性體育產業集群,推動合作培訓人才、共享場館資源、合辦國際邀請賽等,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當然,作為長跑愛好者,我亦希望有一天可參加跨地馬拉松,由香港跑到深圳! 前恒生銀行總裁高級顧問,達人傳訊創辦人。隔周五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