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是「鏡仔」歌手姜濤的二十六歲生日,銅鑼灣變了「姜濤灣」,到處都是姜濤的影子;在廣告中,在粉絲的衣服上,在他們的歌聲中,在形形色色的紀念品中……還有,當宣傳姜濤的電車經過時,連說話的語氣也是姜濤的。很多粉絲一直站著不走,就是要等待電車經過的一刻,用自己的參與,要被攝入鏡頭內,作為對這種現象的支持。
我也在現場,被那種熱鬧的氣氛團團包圍,但從與參加者的交談中,更感到這已成為一種「姜濤社會現象」吧。
參與者不管是不是姜濤粉絲,但多數有一種共同心態,就是不須申請就可以聚集起來,參加自主選擇的公開街上活動,還可以自由地喊出自己的聲音,表達對別人的喜愛。這種感覺近年來已愈來愈少,即使是演唱會,只在室內,而不是在街上。其實,大家不是要鬧事,但受限制和不受限制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此外,街上看不見一個軍裝警察。在場執行工作的都是便裝,但又不是便衣警探。初時,當他們喊咪維持秩序時,人們不知道他們是警方人員,但後來知道了,大家也非常配合地流動。警方後來劃分通行區和等候區時,秩序十分井然。大家都感到,原來有軍裝或沒有軍裝警察在場,氣氛就不同了;而且,態度得宜也很重要,要和和氣氣也不是難事。
我還發覺有不少老人家也來了。跟他們聊天時發覺,他們喜歡姜濤,既因為他可愛,也因為老人家們不喜歡另外一些刻意製造出來的事物,才加深對姜濤的愛護。原來喜歡與憎惡也會此消彼長的,這又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有趣現象。
有些內地遊客也前來趁熱鬧,有些不大認識姜濤的(因商業原因,內地宣傳不像香港),不斷地問:「這個人是不是救過香港?為甚麼有那麼多人愛護他?」這就反映了一種意念,喜歡一個人不是靠宣傳、吹捧、教育,而是看能不能取得心裡的認同。
有一位中年人跟我說,就他的觀察,「姜濤誕」比官方組織的「XX日」、「XX聯誼」更有號召力。他經常像「拉伕」一樣,被邀請參加不同的地區組織活動,拿小禮物,但總沒有投入感。輕輕一語,其他已毋須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