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指公」持久戰
標題說的「手指公」,即稱讚的意思;向人豎起大拇指,也就是讚賞對方表現好,有成績。最近有兩件事情,令人對港府和有關部門豎起手指公;一是拆除鯽魚涌濱海街的戰時炸彈,二是應對「樺加沙」風暴襲港。兩者都處理得有條不紊,把對民眾的影響減至最低。我這個很少向人豎起大拇指的傻佬也感到,這次值得一讚。
首先,這次防災意識和抗災準備做得足夠,而且一早向公眾提出預警,請各方自行做好預防措施。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意外,減少出事時的人力物力。
此外,各政府部門互相配合,事前和事發時的協調工作相當不錯,令市民可以有指引可循,不會變成盲頭烏蠅。難怪內地負責港澳事務的人士對香港公務員的執行能力一直看好,經常豎起手指公。這是從「九七」回歸之初到現在的基本評價,至今沒有甚麼大變動。
做足上述兩項工作,即使「樺加沙」做成大破壞,也是非戰之罪了。
還有,應對突發事件也是一場公關和信息戰。信息除了要及時、準確、清晰之外,更要有說服力,讓市民心悅誠服地接受,並互相傳遞和推動。不知各位有沒有發覺,一些網上平台經常對政府有很多批評,但這次也把政府的信息廣為傳播,稱讚的言論也不少。所以,官方不要以為這些網上平台只會批評,「有破壞冇建設」;日後,港府對網媒的採訪工作不妨多開方便之門,共同創造「由治及興」的大氣候。
港府這次應變得力,背後當然有一些政治動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壓力。自從北京明確表示港府和特首是「由治及興」的主要責任人之後,上下官員都打醒十二分精神,否則「一次意外,可以致命(失去政治任命)」。官場耳語說,且看澳門前特首賀一誠,同樣努力並做出成績,但也是幹了五年就下台。官場無絕對,只有上級對,於此可見一斑。
不管怎樣,港府如有成績,也是應該讚許的。但凝聚民意不是靠一兩次佳績就可以打翻身仗,而是要持久戰才有成效。況且,除了民生事務之外,民心走向也是重要一環。如果只側重一點,最終仍會變成一條腿走路,會走得快和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