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開始,我開展了每月一次小而美的「素黑私宴沙龍」,親自泡一壺特選茶,分享輕食,和大家交流一個主題,從情緒梳理、關係覺察到生活美學,慢慢對話。第一場的主題是情緒勒索,我們進行了高質素討論,從如何處理別人的情勒,到反思為何人總要拼命想維繫「家人關係」,還討論到因情勒出現的身心病症,分享了有趣的求醫故事和情報。
談到求醫,原來不少人都有找過所謂「神醫」,有的治好了,有的反而病情惡化了。有人被中醫埋怨為何不先去做手術才找他,有人說屢醫不果後放棄治療竟然便好了。從情緒病、癌症、痛症到喪親之痛,人生流流長,每人都有豐富的求醫經驗。
記得去年在主持電台節目時,我討論過生病和尋找治療的話題。久纏的病屢醫不好是甚麼原因?其實沒有答案,原因可以很複雜,即使資深的醫生也不好妄下判斷。但有一個相關問題我想說一下。
有時我們換了幾個醫生都醫不好病,到看最後一個終於病好了,我們大都以為是被最後那個醫生醫好的。事實上,很難說。先前的醫生都是試藥試療法,第一個的方法無效,第二個會懂得調方不重複。如是者,到最後「醫好你」的那位,可能不是因為醫術特別高,只是避開了之前醫者的方法或劑量,才「幸運地」中了。事實甚至是你的身體的自療機能在過了某個時段後,自動醫好了你。康復是因為你自己,而不是醫生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對醫生的醫術評價,應該持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