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04-16 12:00:00

專訪林奕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What If祝英台研究多重宇宙 梁山伯決定養蜜蜂

分享:
專訪林奕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專訪林奕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2024是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問世十週年,Edward提出「梁祝的一年」年度計畫,用一整年時間創作續作《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如今又再安排祝英台入學讀理科變成研究多重宇宙的科學家,梁山伯決定做個養蜂人,創作五個What If版本的《我在那時錯過了你》,讓大家在無限宇宙之下以多角度思考男女關係,然後認識自己。

問Edward為何會有這一連串不斷持續發展的梁祝繼承計劃,他反問一句:「你不覺得男女溝通很難?」原著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種近似男下女上的狀態,祝英台巧思具遠見,梁山伯愚笨兼保守。英國鬼才編劇Nick Payne著名劇作《Constellations》中,女主角是研究量子糾纏(也可理解為多重宇宙)的科學家,男主角是養蜂人,一個信奉理性與嚴謹,一個全憑感性與經驗,各走極端的兩個人碰撞在一起竟可成為相向的吸引力法則,並在不同外在環境與機緣牽扯下,這份吸引力又引發不同面向:相同的人,相同的開場白,卻可發展完全不同的故事。Edward改編而成的《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共舉辦五場既獨立又相連的講述展演,他半開玩笑又「無你咁好氣」地說:「已經有人叫佢做《五命》啦~」

adblk5
是次演出採用「講述展演(lecture performance)」形式,突破傳統戲劇或展覽的框架。主講人林奕華將於現場串連劇本分析、讀劇演出及與觀眾互動的創作全過程,猶如一座開放的意念廚房,讓觀眾不僅目睹作品生成的每個瞬間,更直接參與原劇本敘事結構的五重變化。

是次演出採用「講述展演(lecture performance)」形式,突破傳統戲劇或展覽的框架。主講人林奕華將於現場串連劇本分析、讀劇演出及與觀眾互動的創作全過程,猶如一座開放的意念廚房,讓觀眾不僅目睹作品生成的每個瞬間,更直接參與原劇本敘事結構的五重變化。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是一次實驗性頗高的講述展演,Edward稱是次創作「一切從場地開始」。去年年尾他前往台中歌劇院,歌劇院由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一片灰白鋼筋混凝土構造,像人類最原始的「樹屋」、「洞窟」的概念設計,有曲牆有坡度,也像一艘外星太空船,很適合像來自外星的林奕華「非常」創作。他最初希望在那裡擺設一張檯然後跟團隊討論《Constellations》改編創作,並將創作過程「公演」,讓前來歌劇院的人窺探並參與,但後來發現自己跟團隊很快便將注意力集中在前來的人身上,大家不得不面向大眾。Edward決定再將形式改變,並於剛過去的三月再次前往台中歌劇院演出,加入了讀劇演出、劇本分析跟觀眾參與,經歷千迴百轉與場地轉換,最後孕育成今次在港「講述展演」的《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跟林奕華一起演奏音樂

Edward的改編進一步演化成五個不同版本的劇場,他們既重複也不重複地展現著不同際遇,呈現著無數細碎又必經的男女關係與感情變化:遺憾與圓滿、無常與日常、選擇與控制、偶然與必然、𣊬間與不朽。Edward稱:「屆時舞台就像一個切開了的蘋果,分為A區和B區,寬敞的A區演戲,狹窄的B區唯讀,演員不時換位,觀眾也隨之換位,也可自行選擇觀賞不同部份。」有點迷茫?不打緊,還有一位嚮導人在每個串場中為大家分析劇本。Edward將坐在觀眾中跟大家一同參與:「所謂的劇本分析旨在引導大家交流,希望以另一把聲音讓觀眾擔當一位跟導演交流的角色,大家就像樂團演出,而我就像指揮家。」
 

adblk6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根據Nick Payne 劇作Constellations 發展而成5場與林奕華相約的講述展演正是以這樣的「如果…」、「早知道…」、「要是…」的後設疑問啟動,這場解構時間與空間五次的展演,將於5月1日起在荃灣大會堂展覽館登場,由展演主講人林奕華邀請觀眾走入一個融合愛情與量子物理平行宇宙的時空,感受每個選擇背後隱藏的無限可能。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根據Nick Payne 劇作Constellations 發展而成5場與林奕華相約的講述展演正是以這樣的「如果…」、「早知道…」、「要是…」的後設疑問啟動,這場解構時間與空間五次的展演,將於5月1日起在荃灣大會堂展覽館登場,由展演主講人林奕華邀請觀眾走入一個融合愛情與量子物理平行宇宙的時空,感受每個選擇背後隱藏的無限可能。

透過「劇本分析」、「讀劇演出」、「與觀眾互動」三大元素的串連,《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將引導觀眾利用更多角度觀察一件物事,同時增強個人內心感受。相比看罷有甚麼帶走這類香港觀眾普遍習慣的「合理期望」,Edward希望大家更能體驗過程中的感受:「這次講述展演有三個方向,首先是如今人人有事無事都問Google或ChatGPT大數據,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大家的搜尋工具;第二是在戲劇人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更深的感受;最後是透過抗衡不安全感,進一步思考『我是誰』。」相信這不止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也是Edward一直站於「非常」創作者的身份跟觀眾並肩追尋的人生與命運。最後我僅代表全港觀眾普遍習慣的「合理期望」、抱持一貫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不安全感問他:「如果只夠時間看一場的話,你會推介哪一場?是否像看演唱會一樣揀頭場或尾場?」Edward保持微笑地回答:「那中間那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