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年代的香港,隨著啟德機場的擴建,以及觀塘填海區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應對人口急速增長的需求,觀塘被規劃為首個重點發展的衛星城市。工廠大廈、公營屋邨及私人樓宇相繼落成,形成南北分區的格局——觀塘道以南為工廠區,觀塘道以北為住宅區。住宅區以裕民坊為核心,向外延伸至宜安街、恆安街、康寧道及月華街等主要街道。
每當夜幕降臨,裕民坊燈火通明,白天工廠區飄散的白煙仍未散去,為整個地區籠罩上一層朦朧的「摩登」氣息,展現出獨特的城市風貌。然而,時光荏苒,如今的裕民坊已重建為商住綜合大樓群,觀塘道以南亦已發展為東九龍CBD。當年的住宅樓群雖已老舊,卻依舊散發著一種屬於那個年代的風範,彷彿在訴說往昔的故事。為了緬懷觀塘過去,我手中珍藏了一套1962年觀塘康寧道與明智街交界華發大樓的售樓書。對比今日景象,跨越超過半個世紀的時光,恍如穿梭時空。華發大樓可以在大規模的舊區重建浪潮中倖存,而它在歷史的洪流中依然散發著黃昏般的餘暉。
凝神細讀售樓書,字裡行間記錄了當年對華發大樓的細緻描繪:本大樓係石底毋須打樁,樓面,樓梯,柱陣等均用高力度鋼鐵,落足英泥沙,10分堅固;內牆用上等紅磚,外牆用英泥沙批盪;所有廳房地面鋪砌上等美化階磚;鋼窗用上等材料配銅撐、銅配件,鑲來佬玻璃;大門用二吋厚實心夾板門,其餘內門亦用夾板門。樓梯通道砌紙皮石;浴室安裝來佬潔具;全樓裝置由滅火局批准之一切消防設備。其他未列舉者,均照工務局批准圖則施工,設計實用,達到盡善盡美,堅固耐用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