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至為深遠,父母的言行、兄弟姊妹間的相處、家庭的生活習慣、家人與鄰舍的關係等等,都在塑造了孩子的價值觀和待人處事方式。即使家庭的經濟條件未必很好,但若有父母的愛護,也能栽培出樂觀、友善、具自信的孩子。相反,若原生家庭十分富有,經濟條件優越,但父母付出的愛和時間不足,甚或父母關係不佳,對孩子的心靈必會帶來傷害,為孩子的性格與自我形象帶來缺陷與遺憾。
我的父母呢,是一雙絕配。先慈是位美人,又具審美眼光,念書不多,但品味不錯,由她搭配的衣着總是高雅大方。她喜愛烹飪,煮得一手好菜,而她對我的教育十分嚴厲,尤其在儀態舉止方面,不能有半分讓她看不順眼的地方,否則必然當場當眾斥責,讓你不敢再犯。先父呢,老一輩的中環精英,英俊瀟灑,講究打扮,活到九十幾歲還是每天都西裝筆挺的。他對我十分愛惜,多年來從沒責備過我半句,還會真心地欣賞我這個老來所得的女兒,是全宇宙最好的父親。
先父見多識廣,寫得一手漂亮的英文,又因與日本人做生意,常飛往日本,每次回來必定給我帶來精美的日本糕點,還會給媽媽買來日本化妝品,對前世和今生的情人均體貼入微。直接點來說,就是靚仔、有才華、見過世面、出手闊綽,才讓我媽這個刁蠻美人貼貼服服。
先父的嘴很刁,要吃得好,但吃得好不代表要吃得貴。他要求的不是山珍海錯,而是用心烹製、食味良佳的菜品。回想起來,我從沒見過老爸吃飯盒和即食麵。也許是因為他年少時捱過苦,經歷過戰爭的禍害,讓他特別珍視「吃」這個環節,到事業有成了,就要讓家人吃得好穿得好。我從小就跟父親吃遍香港九龍的食店,高級的、平民的,老爸都會帶我去吃,最重要是食物質素佳。
先父為人慷慨,很關顧鄉親,當年國內糧食短缺,先父運送了很多物資給鄉間的親友,當年受過他恩惠的堂兄堂姊,現在也是老人家了,但他們仍對先父的善舉津津樂道,每次我到廣州探望,他們必定熱情款待,這是前人種下的善因,讓我臉上有光。
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就是樂於助人、慷慨大方、熱愛美食,寵愛孩子之餘也對他的禮貌修養有所要求。現時小兒正正還小,仍在為學業奮鬥,雖然暫時未知是龍是鳳,但所幸正正是一個純良正直的孩子,且嚴守家規——即使擁有手提電話,從來都不會在街上邊走路邊看手機,亦不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飲食。這些基本的禮貌,在現今社會卻非必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