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磚裡的醫學記憶
博物館作為啟發靈感、增長知識、豐富生活的文化殿堂,在香港這座城市中不僅有康文署管轄的公立博物館,更有許多由民間機構或私人創辦的特色展館。其中,坐落於上環半山堅巷的香港醫學博物館,便是一處別具特色的文化地標。日前,筆者在香港曼克頓扶輪社的就職典禮上,有幸結識了擔任該社古蹟顧問的醫學博物館學會董事會主席麥衛炳醫生,藉此機會向他請教了這座民間博物館的歷史淵源與最新發展動態。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散發著古樸韻味的博物館,其前身竟是一座細菌檢驗所。這段歷史可追溯至1884年,當時香港爆發嚴重鼠疫,太平山華人住宅區(即現館址下方區域)成為疫情重災區。為應對疫情,當局決定興建細菌學檢驗所,該建築於1906年正式啟用,成為當時重要的醫學研究基地。這座兼具歷史價值與建築美學的館舍,不僅見證了香港公共衛生的發展歷程,其紅磚外牆與典雅的希臘式列柱,更完美呈現了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華。
1996年,這座歷史建築正式轉型為香港醫學博物館,由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負責營運管理。館內最引人入勝的亮點,莫過於陳列著跨越數個世紀的珍貴醫療器械與設備,讓參觀者得以親身感受醫療技術的演進軌跡。目前博物館正推出「現代醫學」特展,常設展區以時間軸方式清晰梳理現代醫學的發展脈絡。循環展區則依序呈現各醫學專科特色,首檔推出的便是婦產科專題。對於醫學愛好者而言,這絕對是一處值得造訪的知識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