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角春秧街,煙火氣在此縈繞,承載著一代福建移民的足跡。他們操著閩南話,穿梭於街市與攤檔之間,彷彿將故鄉的聲響與味道一併帶來。街市裡,雞捲、鹹飯、蠔煎與福建炒麵等閩南小食,散發著誘人的香氣,訴說著一段悠遠的故事。
這片小福建社區的誕生,要追溯到百餘年前的時光。在那個動盪卻充滿機遇的年代,福建南洋華僑糖商郭春秧,以其橫跨鼓浪嶼、台灣與印尼爪哇的商業版圖,成為享譽一時的「糖王」。1921年,他以巨資購得北角發電廠旁的填海用地,雄心勃勃地計劃建造一座糖廠,製糖並銷往印尼。然而,命運卻未成全他的夢想,因各種不利因素,糖廠未能落成,這片用地最終改作住宅地產開發。
郭春秧在家鄉的聲望吸引了不少同鄉來港,在他建成的「四十間」住宅區內安居,悄然孕育了北角小福建社區的雛形。至於有多少同鄉因此而來,已無法考證,但這段歷史的脈絡卻清晰地保存在街道的名字中。春秧街——以糖王之名命名,訴說著這段過往。而原本計劃用作運糖的碼頭,則被稱為「爪哇碼頭」,如今的「渣華」道。這段故事,彷彿從時光深處浮現,歷久彌新。為了喚醒這段珍貴的記憶,幻想於春秧街與糖水道電車總站旁,設置一座藝術裝置。
以製糖提煉器(Sugar Refinery Machine)為構思主體塑造,假想這台提煉器曾驕傲地運作於糖廠之中,承載著未竟的理想。如今,這件雕塑將跨越時空,意念延續糖王郭春秧當初的美夢,讓那段歷史的榮光得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