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樂團京津巡演
初夏的香港,文化界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媒午宴。香港中樂團宣布,將於今年6月13日至18日展開「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5」京津巡演,這是樂團時隔14年再度登上國家級音樂廳舞台。更令人矚目的是,此次巡演將以獨特的「環保之聲」亮相——樂團全場使用自主研發並獲國家專利的環保胡琴,開啟民樂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此次巡演精心設計3場主題音樂會,每場皆為中西文化碰撞的藝術結晶。6月13日在北京藝術中心,笙演奏家吳彤將與管風琴名家沈媛上演《笙與管風琴的對話》,兩種千年樂器的相遇,暗喻東西方音樂哲學的和鳴。
6月15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周.秦.漢.唐》音樂會堪稱史詩級製作。藝術總監閻惠昌教授動情解說:「這四個朝代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樂團將以《周溯》的遠古呼喚、幻想曲《秦.兵馬俑》的金戈鐵馬、《胡笳十八拍》的絲路哀愁,以及《度》的禪意哲思,構築一場聽覺的「時間旅行」。
6月18日的天津音樂廳演出則充滿「回家」的溫情。香港大提琴家李垂誼將與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王宏偉、民樂系主任陳軍等名家聯袂獻藝,呈現《名家名曲會天津》的在地情懷。
午宴現場,署理二胡首席徐慧手持琥珀色琴筒的環保二胡,一曲《賽馬》驚豔全場。這把看似傳統的樂器,暗藏科技玄機——琴皮採用再生PET聚酯纖維膜,取代瀕危的蟒蛇皮。徐慧笑稱:「它再不會因溫差『感冒』走音。」
這項創新源自20年前香港中樂團的環保使命。錢敏華行政總監透露,全球已有包括台灣國樂團、比利時等地的樂手採用這項發明,累計演出逾1,700場。去年獲得的國家專利,既是對科技突破的認可,更是對文化傳承者社會責任的肯定。
本次巡演陣容堪稱「文化盛宴」:有「中西合璧的夜鶯」之稱的女高音吳碧霞將演繹唐風古韻;格林美提名音樂家吳彤的笙演奏;而二胡名家陳軍的加入,恰與環保胡琴的革新理念形成呼應。
閻惠昌教授在午宴上感慨:「當西方管風琴遇上中國笙,當環保科技對話古老工藝,這正是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使命。」隨著6月京津3場音樂會的臨近,這場跨越時空、物種與文明的音樂對話,必將在中國民樂史上留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