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對抗」最近又成為港府不斷提出的關鍵詞,有研究土地政策的智庫被質疑軟對抗。(資料圖片)
全力拼經濟,可以同時留力打擊軟對抗嗎?
重要的事講多次,這是一個沒有壞意圖的政策建議。作為經濟學者,自覺有責任在消費疲弱、失業率上升的市場環境下,透過成本效益分析探討打擊軟對抗對今天香港經濟及政府財政的影響,是非常合理的。全力拼經濟,是政府在完成23條立法後說過的。另一方面,「軟對抗」最近又成為港府不斷提出的關鍵詞,涵蓋範疇之廣包括文化、醫療、教育、環保,甚至土地問題等,而近日便有研究土地政策的智庫被質疑「軟對抗」搞活動挑戰國安底線。多得行政長官強調,只要沒有壞意圖搞破壞,批評政府社會是容許的。經濟分析,沒有施政是零成本的,但個別政策卻又可能產生經濟效益。又是經濟分析,意圖難以觀察,處理手法應否寧枉勿縱傳統競爭法分析值得參考。
市場瞬息萬變,芝大學者兼法官Frank Easterbrook曾主張競爭法宜寧縱勿枉:法庭一個錯誤裁判,會對市場造成永久損害。相反,霸權沒有市場優勢,例如所謂的「掠奪性定價」,可以是源於效率更高的經營策略或規模經濟,長期賠本的壟斷反而難以持續。由於競爭法「枉」的成本比「縱」的成本高得多,執法宜寧縱勿枉。同理,疑似「軟對抗」其實可以是出於好意圖搞建設。問題是,壞意圖搞破壞的「軟對抗」能夠長期持續嗎?為甚麼?打擊軟對抗的成本效益分析,Grok只對了一半:「全力拼經濟通常意味著將資源(資金、人力、政策重點)集中在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產業振興等領域。而「打擊軟對抗」(假設指的是對抗軟性威脅,如資訊戰、文化滲透或意識形態競爭)則需要投入在國安、資訊安全、宣傳教育等領域。兩者都需要大量資源,特別是在財政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謹慎平衡。」
人工智能忽略的另一半,是政治經濟學著名的Dictator’s Dilemma。正如「掠奪性定價」的競爭意圖不易被觀察,審視政策評論有否「軟對抗」意圖同樣涉及假陽性(false positive)與假陰性(false negative)。寧枉勿縱打擊「軟對抗」,經常審查媒體、限制言論自由並懲罰異議人士,這創造了一個市民以至官員因害怕懲罰而不願分享關鍵或負面信息的環境,政策決定者只接收到經過濾或過於樂觀的資訊,導致決策失誤經濟管理不善,違反全力拼經濟的使命。是的,普通法之下我們不容易透過立法規管舉證困難的「軟對抗」,成本效益分析再提醒大家,容易錯判的本質進一步放大寧枉勿縱處理手法的信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