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政策的本質是地產政策
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多次大事批評港府的「搶人才」計劃,質疑「教育、醫療、住屋怎樣應付」,直言:「香港永久居民不能打折促銷!」
不過,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假移民」,這包括了兩類,一是「真人才,假移民」,即是人才申請來港的目的只是拿身份證,一旦成功,便回流內地。二是「假人才,假移民」,即是連「人才」的身份,也是利用文件偽冒出來。
由於香港居民身份的特殊性:可以雙重國籍,護照比中國護照更多免簽國家,往來港澳台的方便等等,這些年來,「啤港人身份」向來是一門產業。只不過,由於2020年後,港人大量移民,去年20至34歲年齡層的人口為115萬,較10年前少了24萬,這令到港府對於引入人口極為迫切。
從大方向來看,港府要想建立「千萬人口大都會」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皆因現時世界/中國的城市規模,要成為有競爭力的大城市,的確需要有一千萬以上的人口。
問題在於,這些人口必須是以香港為家的人才,方才有用,如果目的只是拿香港身份證,成功拿到後,便回到內地居住,根本仍然留在內地,那又有甚麼用呢?
直接點說,內地的主要是科技人才,但香港暫時仍然未有科技發展的土壤,如果人才來到,沒有應用才能的機會,那又怎可能令到他們留下呢?
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漏了口風,說出了「人才令住宅空置率穩定」這句大實話。這句話不由財政司長、發展局長說出,卻出自勞福局局長的口中,未免諷刺。
總括而言,現時的「人才政策」的本質,不過又是房地產政策的附屬,真正的目的是挽救樓市,而非引入人才。
然而,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雖然認同有助提振樓市,尤其有利於空置單位有裨益,但暫時未見到人才對單位需求很大,只是租務交投旺了。
他沒說的是,租金也提升了,就我所知,和以往的租金高位也相差無幾。「幸好」的是,現時劏房,不,簡樸房的標準提高了,所以租金縱是再創新高,也不會影響到簡樸房的居住標準,最多只是更多的人住籠屋,以及瞓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