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後語
總統告訴國民要勒緊褲帶,給孩子買少些玩具,其實沒有甚麼問題。問題是,當國民發現總統前言不對後語,一時一樣甚至自我矛盾,他們真的不知可以相信誰,總統的招牌就被砸爛了。
特朗普能再登大位,除對手內鬨,其於2024年競選中開出誇張支票,對於民眾、尤其基層確是吸引,如承諾恢復到他第一個任期、新冠疫情爆發前榮景,「從第一天開始,就消除通脹」又說價格「會下來,會很快」,加上「24小時就結束俄烏戰爭」。但這些「前言」說了就算,所以關稅戰亂打一通,俄烏戰爭結束無期,拖數當找數;到拖無可拖就換個說法,此為「後語」。
「解放日」以來,民調就其在經濟領域支持暴跌,從前優勢反過來變劣勢,陷入自製陷阱。而這是致命的。回溯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經濟淨支持率,會發現它一直處高位;當時股匯債皆旺,現時則股匯債通殺,他最關心的卻成了最糟糕的。加上頭100天民調顯示敗局已呈,尋找下台階,至少還可保住些少面子。聰明的政治家,無論明裡暗裡,角力抑或借力,鬥而不破才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