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央行對私人穩定幣持謹慎立場,傾向推動官方數位歐元,而銀行業視此為互補機會。(資料圖片)
歐洲九大銀行將推歐元穩定幣,所為何事?
據說,首批香港穩定幣發行人牌照預計將於2026年初發放。說時遲那時就快,全球首枚以離岸人民幣掛鈎的穩定幣AxCNH橫空出世,發行地是一帶一路國家之一哈薩克。另一重磅新聞,歐洲九大銀行(包括ING、Banca Sella、KBC、Danske Bank、DekaBank、UniCredit、SEB、CaixaBank和Raiffeisen Bank International)上周宣布組成聯盟,成立一家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新公司,並計劃於2026年下半年推出符合歐盟MiCAR(Markets in Crypto-Assets Regulation)規範的歐元穩定幣。穩定幣風頭一時無兩,先聽聽Grok對歐元穩定幣的見解:
「這項穩定幣將以歐元為錨定資產,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近即時、低成本的跨境支付、可程式化支付,以及作為數位資產結算工具。主要目的包括(一)挑戰美國主導地位: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近3,000億美元,但歐元穩定幣僅佔6,200萬美元(不到1%),多數為美元錨定(如USDT)。此舉旨在提供歐洲本土替代方案,減少對美國穩定幣的依賴;(二)提升歐洲支付自主性:促進歐洲在數位支付和金融基礎設施的戰略自主,支持24/7跨境交易、供應鏈管理和數位證券結算,解決傳統支付的低效和高成本問題;(三)符合監管並開放擴張:穩定幣將由荷蘭央行(De Nederlandsche Bank)作為電子貨幣機構授權監督,儲備至少 60% 存於歐洲銀行並定期審計。聯盟歡迎更多銀行加入,預計將擴大影響力。」
說過了,雖然香港穩定幣發行在合規性和國際吸引力上更強,但哈薩克在靈活性和實施速度上佔優,皆因後者採用監管沙盒模式的框架更為試驗性,允許試點發行穩定幣但尚未形成全面立法框架。問題是,假如香港不跟人比速度,我們的優勢究竟是甚麼?首先,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一帶一路以外的聯繫人優勢,尤其在跨境支付方面。
金管局將面對的一個關鍵決定,是發行人監管制度之下市場傾向「美國模式」還是「歐洲模式」?後者,歐洲央行對私人穩定幣持謹慎立場,傾向推動官方數位歐元,而銀行業視此為互補機會;前者,市場百花齊放之後,才透過監管肯定市場的勝利者。我的看法是,想挑戰美國霸權,先要做大做強,不宜把入場門檻設得太高,只要合乎基本資格,成行成市之後汰弱留強可以留給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