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大嶼」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包括當中核心項目為交椅洲人工島,其實不需要決定放棄或者一定硬性執行。(資料圖片)
最近發展局表示政府沒有為「明日大嶼」項目制定推進時間表,而實際填海工程亦未有條件於本屆政府任期內開展,公眾會視「明日大嶼」計劃暫緩。筆者完全支持政府這個決定,符合現實的處境,筆者更加認同政府應該聚焦發展「北部都會區」,這是更加兼顧全局及符合香港現時能力的一個項目。
「明日大嶼」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包括當中核心項目為交椅洲人工島,其實不需要決定放棄或者一定硬性執行,筆者覺得最重要是計劃有所準備,準備好按實際環境需要,因時制宜。當年為何要決定填海?因為香港有一段長時間難以造地,香港有足夠土地但難以造地,中間包括政治上的問題,亦有一些發展商的利益衝突。填海是政府無法造地之下,宣示及重新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的良好方案,當中是有博弈的需要。當初政府提出填海計劃時,筆者是支持的。
但隨樓市的轉變,在政治環境的時移勢易,香港政府的而且確是解決了土地不足的難關,樓價、甚至地價都大幅下跌,相比之下,填海變成為相當昂貴的方案了。因此,筆者近年也多次撰文表示「既然政府造地很有進展,成本結構亦改變了,已不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去填海了」。更何況,在「明日大嶼」計劃之後,更實際的「北部都會區」計劃上馬,加上,大灣區各城市有更深厚的融合,融合之後正等待新局面後的重新分工,面對千變萬化的改變下,「北部都會區」有許多更實際、更短期可達成的效果,筆者認為值得優先處理。
雖然填海可善用科技進步爭取降低成本,但顯然這不是填海的關鍵因素,關鍵因素是有否更好的方案且在新局面給予港人選擇。
更何況,香港市區重建的需求日漸殷切,只要配合市建局改革及市區重建策略,市區重建所得到的潛在實用面積,而且在市區地帶,其發揮的效率將會更大。香港樓市可以改善的問題,其實空間不少,單是香港舊工業時代的一去不復返,龐大的工業大廈群其實應該進行重建或活化之用。
香港仍有很多選擇方案,其實中央已作出啟示用創意去解決問題,這啟發到我們不少舊有的框架要突破,才能解決到問題。
「北部都會區」本來在歷史上就是珠江三角洲的重鎮要塞,只不過在殖民地時期後,改變成為緩衝區而已,今次「北部都會區」概念配合金融、教育及創科去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案,更加重要是在地理上進一步打通了交通樞紐,這等同將新界區大增值!亦給予年輕人在香港與大灣區發展的一個置業良機!大家可以想想,現在低迷的住宅樓價,以人均入息中位數的一對年輕夫婦,可以買到約530萬元的住宅單位(每月儲蓄三成收入需時3年左右就可以儲到首期,而且合乎銀行按揭的入息要求),擁有基建樞紐的屯門碼頭二手私樓高層全海景兩房單位只需要400多萬元就買到。買樓有風險亦有機會,年輕人應該量力而為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決定是否買樓,不應人云亦云被負面情緒影響到買樓這終身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