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已連續5年出現千億級財政赤字。(資料圖片)
香港特區政府公共財政面臨嚴峻挑戰,連續5年出現千億級財政赤字,累計赤字已達7,000億元左右,財政儲備從高峰期的1.2萬億元下降至僅約10個月政府開支水平。這種赤字並非單純的周期性波動,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香港大學研究指出,當前財赤中八成屬結構性赤字,源於人口老化、福利醫療開支剛性增長以及賣地收入銳減等根本性因素。面對這一現實,單純要求每個部門機械式減少開支已不足夠,必須從管理理念上進行全方位改革,推廣三種創新節流模式:增加服務不增開支、精準運用資源、壓制浪費公帑。
第一類典範是香港國際申訴專員學院的創新模式。這個新成立的機構採用虛擬網上平台運作,為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提供培訓及國際交流服務,卻不需要額外撥款或增加人手,全部工作由現有人員兼任完成。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特別讚賞這種「增加新任務,不要求增加資源」的態度,認為起了示範作用。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思維,證明通過創新管理和方法,完全可以在不增加開支的前提下擴展服務範圍,提升公共行政效率。
第二類值得推廣的是「M」品牌活動的精準資源運用策略。政府透過優化「M」品牌制度,更精準地運用資源支持大型體育活動,確保每筆公帑都發揮最大效益。這種做法強調的不是簡單削減開支,而是通過更聰明的資源分配,讓有限資源產生倍增效應,引入市場活力。這種精準運用資源的理念應該擴展到所有政府部門,特別是那些需要推動經濟發展的領域。
第三類成功案例是打擊濫用公屋資源的行動。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指出,過去3年透過打擊濫用公屋,成功回收約9,000個公屋單位,相當於節省超過90億元公帑。這種做法不僅壓制了浪費行為,更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讓公共資源真正用在有需要的市民身上。類似做法應該推廣到其他公共服務領域,嚴查各種濫用和浪費行為,確保公帑運用恰到好處。
香港當前的結構性財赤問題需要突破傳統思維的解決方案。政府應該在全港範圍內推廣這三種節流模式:學習申訴專員學院的創新思維增加服務而不增加開支;效法「M」品牌制度的精準資源分配提升效益;借鑒打擊濫用公屋的決心壓制浪費行為。只有通過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慳公帑策略,才能在保持公共服務質量的同時,帶領香港走出結構性財赤的困境,實現財政可持續發展。